在中国电影市场,春节、双旦、国庆都是黄金档期,今年也不例外,而今年春节档期一开场气氛就颇为诡异。
春节期间是各路神仙登场的时候,周星驰现在不拍电影,就等着春节捞一票大的。成龙大哥不缺席,新生的红人王宝强也来凑热闹,而这些大牌拍出来的片子刚刚上映,网上的评分就惨不忍睹。
豆瓣作为国内比较大的电影评分网站是10分满分,而春节期间这些贺岁大片集体仆街,大闹天竺3.9分,乘风破浪5.8分,西游伏妖5.8分,功夫瑜伽5.7分。几乎都不及格,这在历年的贺岁档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而分数变动的剧烈也是罕见,本来与世无争的动画片《熊出没奇幻世界》分数颇高,但是转眼就给打了下去。
在国产片一地鸡毛的同时,外国片《降临》分数不错,现在是7.8分。
去年,《中国电影报》批评豆瓣给外国片打高分,给本土片打低分一度引发广泛的质疑,但是春节档期的分数确实是外国片高,本土片低,这真是质量有巨大差异,还是另有原因呢?
一、互相吃翔的GDP
关于GDP有个笑话,说的是两个经济学家互相打赌吃翔,各自给对方5000万,然后创造了1亿GDP的事情。这种GDP显然是没有什么用的。
而在电影评分上,确实存在这种吃翔的GDP。拍电影除了追求艺术的,就是娱乐大众卖钱的。而在中国目前的制度下,电影票房和档期的口碑有很大关系。
电影这个东西,不是你看完了再给钱,而是你进电影院就得掏钱,电影品质再烂,只要你进去了就没法退票。为了避免花钱浪费时间找不痛快。看电影的开始找评分这类东西。
多数人评价好,那么这部电影的评分高,值得去看。如果多数人都评价不好,那么这部电影不看也罢。
评分怎么高呢?电影拍的确实好,谁看了都说好评分就高了。那么电影拍得没有那么好怎么办?于是刷分水军就来了。
一部电影档期没有很久,在这短短的十天半个月里面,通过水军控制舆论,把垃圾说成黄金,把自己的评分搞上去。票房就有了。
而大家都这么干,评分都是9分10分,都是好评,等于工作没做。
那么,在给自己打高分的同时,还得给同档期的竞争对手打低分,雇佣枪手把对手电影贬低的一钱不值,说成大烂片。这样我的分数高,竞争对手的分数低,我的票房才能好啊。
开始是少数人这么干,后来就成惯例了,大量的金钱被用到这方面。甚至在档期之前,这个动作就已经开始。
所以,春节档期一来,各种自己五星,对手一星的评论就开始大量出现。评分网站对于五星刷分有一定警惕,会删除大量明显的刷分,但是一星低分控制的就没有那么严格了。
于是,大家在互黑的时候,都把对方的分数拉低,就有了2017贺岁片全体低分仆街的怪现状。
熊出没奇幻空间,本来是儿童片,不是主要打击目标。所以对比之下,它的分数一度鹤立鸡群,而同期对手很快发现了这个BUG,于是熊出没的分数也被迅速拉低。
而春节后期上映的外国片不是主要对手,分数反而正常。
所以,所谓国产片分低,外国片分高,除了影片质量本身的因素,档期内互相抹黑也是重要原因。
二、 质量低劣与票房奇迹并行
关于中国电影的质量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是过去几年在大家吐槽质量低劣的同时,却是中国电影的票房突飞猛进。总票房在O2O大潮的推动下,每年30%、40%的狂涨。随随便便一个片子就是票房过亿,而每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获得广泛好评的片子却是凤毛麟角。
中国电影的票房很大程度是看档期、看排片、看明星,而不是看品质。
常见的场景时,恋人约会吃完饭后电影院是个普遍认同的场所,去看电影看看海报,明星脸熟,排片时间合适,主体不违和,那就是它了。而十一、双旦、春节假期正是恋人相亲约会的高峰。所以高票房的片子基本都出在这个阶段。
都是这个档期的片子,都有明星压阵,那怎么办?水军上场黑掉对方,宣扬自己。
投资心思都用在这些地方了,片子就没法看了。无大牌无资源的片子,你拍出《钢的琴》也是亏损。
中国电影观众一边贡献着奇迹般的票房,一边享受着质量低劣的影片,也算是独一无二了。
三、要给好电影以回报
好莱坞电影评选虽然也有争议,也有政治正确,但是能得奖的片子通常是下了功夫,花了心思的片子,有一定品质保障。
而美国的做法是在评奖后给得奖片档期,一方面得奖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可以把观众拉进影院,另外一方面有档期有观众的片子,会让导演、演员获得实打实的回报,激励大家去拍好片子。
如果希望中国能拍出优质电影,那么就要给优质电影优质的档期和排片。中国本来休假就少,黄金档期能不能拿出来一两个,鼓励品质优秀的获奖影片?
以品质赢取档期和排片资源,给在假期观众好片看,也能提升电影奖项的影响力,还能鼓励导演和演员、投资人把精力放到电影本身上面。
2016年,中国电影总体票房出现了出人意料的低增长。长期喂给观众包装华丽的翔,观众终究会受不了,转移娱乐消费的方式。
希望2018年的春节档期不再有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