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批互联网公司,携程的发展已近20年。20年里,其经历了无数的公司挑战,但大都被携程收购或打垮。

过去失败的公司印证了这句话:打败你的永远不是模仿你的公司,而是以你想不到的方式超越你。从互联网战略的方向看,过去被携程收购或打败的公司,都是以携程的熟悉方式在挑战携程,在携程的游戏规则里“玩耍”,过去数年里其大的敌人——去哪儿,曾经试图通过搜索比价新方式挑战携程,最后仍然逃脱不了被收购的命运。

在“他乡即故乡”的新旅行生活方式下,一批以O2O本地生活服务为核心的公司崛起,让携程真正开始了恐慌。

但是,当移动互联网如今已经普及,在“他乡即故乡”的新旅行生活方式下,以o2o本地生活服务为核心的公司崛起,开始用携程不熟悉的方式布局酒店旅游行业,更低的流量获取成本,更丰富的用户消费场景,高频带动低频的模式,直击携程的弱点,携程这次真的开始恐慌了。

流量成本高昂 携程转嫁商家

互联网发展的红利时代结束,携程获取流量的价格在不断增长,单一的业务模式无法降低流量获取成本。

携程发展虽然近二十年,实质上还是透着“创业气”的互联网企业。因为他们还停留在购买别人流量的阶段。目前百度搜索“旅游”、“酒店”,携程(及其旗下的去哪儿、艺龙)是这一推广词汇大的广告主。不但携程一家买,旗下三个品牌全部购买。

流量的投入不是一笔小数目。36kr一文《买不起的流量,创业者每一天都是生死存亡》揭示了目前流量获取的困惑,其中提及在线旅游类网站获得一个有效用户的成本为3000元,这是一个让公司无法盈利的价格。按照该文的提及的算法,在线旅游一个用户平均获取成本是30元,只有1%能存活下来成为有效购买用户。

与此相对应的第三方流量提供商,如百度、爱奇艺、乐视等都是年年提高广告报价,这些网站因为高频次和高粘度的应用,掌握了用户绝大部分上网时间,成为了众多细分创业领域的流量入口,互联网商业的大部分利润都最终流入了这些平台类网站,而细分应用往往成为平台的打工者。

越发高昂的流量购买成本,如何实现盈利?携程的选择是转嫁给线下合作商家。

刚刚发布的2016年携程财报可以看出,携程在酒店领域的应收增长不是来自于用户订购数量的增长,而是来自于提供签约酒店利润分成获得的增长。据报携程收购去哪儿后,将后者与酒店的分成比例提高到15%,一下子多收了不止三五斗。

承德初见客栈青年旅舍老板一封知名的《致携程的一封分手信》,揭开了携程倒逼自己线下伙伴的内幕。《南方都市报》报道携程佣金比例涨至15%-20%,压迫酒店从业者。而且还让酒店从业者服从排他协议,拒绝与同业其他平台合作。

也许你经常面对这样的情况,到达酒店后,店员建议你退订掉携程,他们现场给你优惠价格。酒店明白,携程大自己就得饿死,而不是携程带来众多客户,让自己吃饱。试想一下,依托这样的线下伙伴团体,怎么可能让这些线下端为携程拉到更多新流量。

线上流量买不起,线下流量拉不到,携程迟早面临无米下锅的窘境。

“反携程化”的炸弹

2003年携程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但却没有利用获取的资本优势,迅速将自己壮大起来,成为一个平台级互联网公司,只是偏安于机票、酒店等预定,这些相对窄众的市场。

单一化经营,依托自己强势资源快速成长起来,占领一块市场,没有问题。但是面对客户多样化选择,依托单一业务经营就无法满足用户需求了。在早期积累下的一定用户流量,携程并没有以客户经营为核心,通过满足客户更多需求来扩大自己经营范围,从而保住用户忠诚度。相反携程采用了防御战,借助资本杠杆收购艺龙、去哪儿等同业竞争公司,以此消灭竞争,保持自己在在线旅游市场上的优势地位。

携程收购同业的做法,没有给广大携程用户带来更多的丰富应用,没有给合作伙伴(航空公司和酒店经营者)带来更大的商业利益,相反收购后,扼杀竞争,携程不断提高分成,让双向客户受损。这埋下了“反携程化”的炸弹。

当众多电商平台,将在线旅游纳入自己的业务范畴,以高频次应用(如买衣服、吃饭)对阵低频应用(如出行、住酒店),携程不得不面对原有用户被快速分流的处境。

携程主要业务只有机票和酒店订购,绝大部分中国用户很多一年甚至几年才会安排一些家庭旅行,频次很低。而再来看一下目前互联网流量的超级大公司,如微信、天猫、滴滴、今日头条等都是用户天天、时时会用到的,甚至一天用多次。这些超级应用可以轻而易举地向在线旅行、婚礼服务、保险销售等市场拓展。他们正在成为快速分流携程商业的重要新势力。

过去传统旅游在线市场,都是单一的旅游业里与携程竞争,旅游业的碎片化导致了玩家都做不大,一旦体量威胁到携程,携程就会用上市的资本优势去收购,消灭竞争威胁。而现在遇到跨界介入市场,携程已经没有财力去消灭竞争了。

其次,消费者端,用户已经越来越精简手机上安装的应用APP数量。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苹果手机尚好,但安卓手机用户装东西一多速度就“卡”,谁也不愿意为偶尔用的东西,留个空间。相对聊天、打车、外卖、购物、支付等日常应用外,消费者已经不愿意为半年可能用一次的“出差”APP留下手机空间了。携程等一批类似的APP面临被客户卸载的可能。

“因无知而无畏,最可怕的就是已经看到了自己的死亡,而没有办法去改变。”这或许就是今天携程的体会。

关注中国IDC圈官方微信:idc-quan 我们将定期推送IDC产业最新资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支持

  • 高兴

  • 震惊

  • 愤怒

  • 无聊

  • 无奈

  • 谎言

  • 枪稿

  • 不解

  •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