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第二届)中国金融科技产业峰会于10月31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正式开幕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张承惠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题为《金融科技时代的挑战和机遇》的演讲。

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张承惠

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张承惠

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首先非常高兴参加中国信通院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金融科技产业峰会,看到这么多的嘉宾莅临我觉得中国的金融科技发展更有希望了。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金融创新的热潮之中,应该说数字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金融领域,国外的金融领域应该说是相对保守一些的,但是我们看到这几年金融领域的科技应用也在加速,比如说区块链和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支付系统、普惠金融,还有金融机构的内部的管理,在这些方面金融科技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另外在金融监管方面国外也在大量地利用金融科技。

我们看到很多大量的金融机构都以资料的薄片化、风险控制的数字化、作业流程的电子化等作为优化自己经营管理的重要的工具。在很多领域越来越多的国家和金融机构都在关注金融科技的应用,中国总体上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可以说列入世界一流行业,在金融科技领域我们广泛地应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在数字技术的应用方面中国起步是早的。中国的特点是行动快、推动范围广,我们在一些银行的传统领域,比如支付、汇兑、信贷等等还有财富管理,在这些领域金融科技都在广泛地发挥作用。在证券的发行和交易环节,在保险的获客,在保险的勘查、理赔等领域应该说金融科技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相信金融科技时代无论是对于金融科技公司也好、对于中国的金融机构也好应该说都带来了非常大的发展机遇,但是我今天重点向讲一下挑战。

在巨大的机遇面前我觉得我们不能够忽略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挑战,这些挑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点,商业模式。因为金融科技大的特点是有可能带来商业模式突破性的创新,这些商业模式的创新很可能给传统的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带来冲击,同时我们在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的时候也会给金融机构带来新的压力,就是金融科技和对外开放我相信未来都会给持牌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冲击。

第二点,基于长期以来、几十年以来传统的经营模式之下形成的金融机构内部的文化和业务流程、管理架构等这些传统的内容,也就是大家几十年来都已经习惯的这些东西会受到挑战。比如说以银行为例,银行的风控文化以抵押担保作为管理风险作为主要手段的风控文化,在数字金融科技高速发展、数字金融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已经明显地不适应当今的时代和科技发展的要求了。再比如说,我们传统的持牌金融机构的业务流程基本上是按照部门条线分割的,而且层级是非常分明的,这种流程与金融科技的要求在相当程度上是不相吻合的。从管理架构上来说,金融科技需要打通内部各个部门的信息流,需要人才能够更好地流动,需要金融机构各项资源能够更有效率地整合,这些传统的管理架构都是不能适应金融科技要求的。

第三个挑战来说,我觉得更大的挑战是对于监管机构和监管体制的挑战。对监管体制的挑战主要表现在这么几方面:

第一方面,就是在金融科技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新思维、新机制、新规则。新思维首先就是说大家都知道我们传统的这么长时间以来大家都已经习惯的金融监管思维是什么?就是不要出风险、严控风险。系统性风险不能发生,有一些非系统性的风险也不能发生,因为非系统性的风险有可能会扩散、蔓延成为系统性的风险。这种严防风险,严格监管这样的思维和当今的金融科技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是形成碰撞,所以如何把握好风险与创新之间的平衡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从监管机制上来说,到目前为止,虽然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及十九大都提出来监管机制要调整、要转型,我们要从机构监管为主的这样的监管模式进一步地转向功能监管,但是现在看到这种功能监管的转换过渡的还是比较慢的。在金融科技的大背景下,可能更需要的是一种功能监管的模式,因为现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已经提出来,还有十九大也提出来,凡是做金融业务都必须持牌经营。在传统的监管模式下,持牌经营是由相应的监管部门发放牌照,发放牌照的部门履行监管职责,这实际上还是一种机构监管,怎么样更多地转向功能监管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从规则角度来说,中国的监管规则是合规性的监管,问题是在新的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规”不适应金融科技发展的要求了,我们如果按照这种过时的、不适应的“规”在履行合规监管职责会在相当程度上阻碍金融科技的发展。这是第一方面,即在监管方面我们需要新思维、新机制、新规则。

第二方面,在金融监管的领域需要新的人才。中国的金融监管部门的人才出身基本上都是金融领域,又懂金融、又懂科技的人才相对来说是非常少的,从监管部门的人才结构来看、从科技人员的比例来看,虽然最近几年在不断地提高,但是我觉得这个结构还不是很合理,还不能够满足金融科技创新的要求,所以人才结构需要调整。

第三方面,在监管领域我们面临着一些新的风险。比如说一些内生的金融科技创新、金融体系内内生的小概率事件由于科技水平的提升、数字化程度的提高,有可能会因为小概率事件引起系统性的崩溃。我们也可能遇到来自外部的大量的网络攻击,我相信科技部门已经作出很多防范网络攻击很成功的经验,有矛有盾,新的网络攻击会不断出现。

还有个人信息安全的风险,另外金融机构的软件和硬件的安全风险,特别是在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之下,怎么样提升我们的软件硬件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我们安全的程度,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另外还有一些新业务的风险,最典型的新业务风险就是最近这几年不断爆雷的P2P的事件,P2P是一个很新的业务,应该说客观上说在一定程度上为普惠金融的发展、为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但是这一类的新业务出台之后,由于它的互联网的特点,由于它的数字化的特点,它往往具有这种风险的隐蔽性很强、涉众面很广、传递性快的特点,特别当有一些庞氏骗局利用P2P平台做违法违规事情的时候我们很难及时准确地发现。

第四个对监管部门的挑战我觉得就是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在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里面有两点非常重要:

一是标准的制定。比如说关于信息安全的问题,信息安全这个标准究竟是什么?泄露和信息数据篡改怎么样就算违法违规了?这些标准需要有明确的制定。数据源的清洗也需要有标准。另外当出现违法违规的时候有一个什么样的惩罚标准。坦率地说,过去对金融机构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我们的法律法规惩处的力度是不够的、标准是偏低的,这背后有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我们监管部门保护的重点是金融机构还是消费者,当中国金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的时候,为了保护金融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保护金融机构造成了我们现在法律法规现象对于违法违规处罚的力度偏低,未来如何在机构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之间保证一个平衡,不能因为一方的利益损害另一方的利益,这一点我觉得对监管部门、对我们标准的制定都是一个很迫切的要求。

二是相关法律框架的调整,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寻找适应金融科技创新的新法律。这些法律面非常广、关系到商法、税法,比如说还有数字资产的交易的相关法律,这些法律有些需要重新建立、有些需要调整,而且法律的面已经超越了金融领域,这些看起来它并不属于一项金融的法律法规,但是它又可能与每一项的金融业务、每一项的金融交易密切相关。中国的金融法律框架的调整在我看来还是慢了一点,有一些新法律的制定和过去老法律的修订速度还需要进一步地加快。

总之,在开放的大背景之下,我们面临更多的来自外国金融机构的挑战,当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不断加快的时候还会带来国际资本流动加剧可能带来的风险挑战。这是开放的挑战。

同时我前面说了一些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一些新的挑战,在多重的挑战之下我们如何应对,我觉得中国最需要做的就是加快体制机制的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通过这些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增强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增强金融机构管理风险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同时也构建一个良好的金融创新的基础,构建一个能够有效地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堤坝。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迎接时代带给我们的新的发展机遇,而且有效地应对挑战、防范风险。

我今天要说的就是这些,谢谢各位。

关注中国IDC圈官方微信:idc-quan 我们将定期推送IDC产业最新资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支持

  • 高兴

  • 震惊

  • 愤怒

  • 无聊

  • 无奈

  • 谎言

  • 枪稿

  • 不解

  • 标题党
2023-04-04 11:00:49
国内资讯 数字化转型全面发力 23家券商去年IT投入 合计超200亿元
在证券行业不断加大信息技术投入,数字化转型进入全面加速阶段之际,证券行业信息安全事件却时有发生,暴露出券商在数字化建设方面仍有不足。 <详情>
2023-01-31 11:15:49
云计算 绝地重生,金融科技拉开新战幕
对于金融科技来讲,这是一件好事。它告诉我们,金融科技不再充当玩家们收割流量的工具,而更多地开始发挥构成金融科技的基本元素——金融和科技——本该发挥的功能和作用。 <详情>
2022-11-09 09:17:26
云资讯 工信部:加快推动网络安全和金融服务创新融合发展
网络安全保险是为网络安全风险提供保险保障的新兴险种,已日益成为转移、防范网络安全风险的重要工具,在推进网络安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详情>
2022-08-10 08:57:00
云计算 守正创新,筑牢金融行业“数字”安全防护体系
数据安全的核心在于保障数据的安全与合法有序流动。数据安全防护技术主要对数据产生、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共享、销毁等生命周期各环节进行防护。 <详情>
2022-07-21 13:10:31
大数据 乘金融科技之风 银行探索小微企业融资破局之道
实际上,金融科技的相关技术已经渗透到普惠金融业务的全生命周期当中。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