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第二届)中国金融科技产业峰会于10月31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正式开幕,为了推动金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和金融市场各项业务的深度融合,本届峰会专门设置的分论坛“金融科技与复合型人才培养”,于11月1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正式举行,机械工业出版社高等教育分社副社长韩效杰做了《教学设计、教材和金融科技人才培养》的精彩演讲。

韩效杰

首先感谢主办方邀请我有这个机会。刚才听刘社长讲了一下挺唏嘘的,时代发展太快了,我本身是学密码学的,我毕业时只有几个单位要我,而且跟我说,来了我们单位有脱密期不能出国。没办法我找一个出版社好了,到了出版社这么多年没走,有什么感慨呢?我一会儿给大家展示一下,现在教育、学习这个领域也在面临科技的一些融合、改造。

开始之前希望大家先做一个小游戏,先想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如果只有一项能够对你职业生涯是最重要的,这个能力是什么?不用说,记住就可以,一开始想到引入眼帘的记下就行。第二个问题,想一想这个能力从哪种渠道获得的,我不需要你们回答,我这里有几个选项,大家只能选一个:记住选项:A.自学、自行尝试和犯错;B.听老师讲授;C.不断地练习;D.当学徒;E.其他(ABCD都不是)。

我现在做一个小测试,选A的请举手有五位;选B的请举手一位;选C的不断练习有十几位;选D的当学徒有一位;选E的有三位。今天大概三四十人,我以前在开会时特别喜欢做这个问题。为什么?我在两三百人的会场出现过什么情况呢?没有人选B,或者只有一两个人选B,因为我是高等教育分社,经常开会的底下坐的都是大学老师,刚才这位学生选了B听老师讲授。听老师讲授有什么问题?大家想过没有,我在各种场合问这个问题的时候,选择听老师讲授基本没有。听老师讲授有什么问题?2010年时有一篇文章,文章是发明了新的传感器可以测试皮肤电信号,测试脑电波不能将电极插到大脑中,只能测试皮肤电信号。文章做了贴在皮肤上的传感器戴在手腕上也可以模拟导电波测试。这篇文章轰动了,因为有一张图,这张图找了一个研究生他戴了一周,把他的电波都记录下来。这张图在教育界很火,中间这一行很典型,人在睡觉时皮肤的变化,由长波睡眠各种深睡、浅睡,非常有特色这是睡觉的脑电波。

大家看学习的时候,研究的时候脑电波剧烈活动。做实验剧烈活动,在做家庭作业时也是剧烈活动。这张图轰动在哪儿?这个叫TV看电视脑电波是一根直线平的,所谓中小学老师管看电视叫无脑状态,从脑电波给出解释。这是哈佛大学研究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看黄色的叫Class上课时的脑电波和看电视的脑电波基本一致。2014年这篇文章在教育界产生轰动。

教育界为什么轰动?我们的课堂老师讲,学生听主要以这个为主。想一下这跟看电视区别好像不是很大。教育界在2012年时,国内是这样,2012年叫慕课元年,大家希望信息技术对教育有一定改变。当时有一些老师在前面讲学生在后面听,上课经常是这样,大学课堂曾教授感受不是这样的。在大学里面,我们跟中央财经院沟通,人才培养最后落地落到哪儿?大学里面包括港科大都有感受,大学里有一套逻辑,高的是什么?人才培养目标。但最底下的有一套逻辑,第一个人才培养先设置专业,我上面有一个目标,底下比如发展金融科技设置金融科技专业。第二步,设置这个专业时同时设置培养方案,所谓培养方案是开什么课程,这些课程靠教师和课程教学设计落实。最后发现人才培养在大学落在教学设计上。教学设计中有四个地方:学习目的、学习活动、条件和内容。讨论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时,最后落脚点要落在具体的一门课程一门知识点教学设计上才是有效果、真正落地的,其他都是比较宏观的。

教学设计实际上是人才落地的最后一百米。现在高校里面有一个问题,大家可能不一定能意识到,中小学老师跟大学有一个本质的区别,中小学老师是受过系统师范训练的,他即使再不济在大学四年学习是怎样发生、教学是怎样有基本的套路。我学密码学所有老师是数学系毕业,个别老师是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受过一点师范训练,上课时不是纯讲授做了一些活动。数学科研的老师依然会在大学课堂用一些教学。大学面临非常大的挑战是绝大部分老师不懂教学最基本的原理,不知道教学是有套路可循的。比如信息化,教学目标分类不科学、不细化。我要做一个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设计教学目标,大量开会教职委的基本要求。还有大量教学设计,掌握这个东西然后没有了。它的教学设计里面只有一句话“掌握这个知识点”没有了,具体通过什么路径?怎么评价?什么叫掌握?能复述是不是掌握?还是能评价?没有具体设计。或者是有的但没有形成一定的套路。

第二,有了教学目标没有对应的教学活动,我是学习这个,但我的教学目标是听老师讲授,这个很难达成。比如技能型的教学目标需要不停练习,需要老师示范,你看我做,我跟你做,我看你做的过程,这个要技能型教学目标匹配的教学活动。现在教学设计是明明要求技能型教学目标,但并未匹配技能型教学目标的活动,很难达成。

第三,讲授为主,学生缺少动手、动脑、动嘴的机会。

我们看到整个教育界这几年科技对它的改造,促使教育界思考教育本身是什么,特别在大学里面,我们看到有一股风潮,这股风潮2013年开始向全世界刮了。不知道曾教授北邮有没有干这件事。这本书作者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将学校所有教室重新装修,没有讲台,有环形所有幕,学生坐在餐桌上,课堂像餐桌一样。学习小组四五个人有一个桌子,周围全是屏幕。硬件设施为什么设计?实际为教学匹配。如果教授硬件用不上,学校从硬件完全重视教学设计,包括中关村的很多高校像北邮、北航现在已经装修很多这种教室,但老师暂时没有跟上,这是未来教学发展目标。

现在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当下的环境,学校里面的老师有时不一定能意识到。第一,教学在高等教育领域这两年是觉醒的状态。可以看到教育部高教司强调什么事情?比以前强调很多,强调严格性,而且明显看到高教司的口号或者文件里面,他对教学,或者已经知道,比如他提出“高阶性”,不懂教学不知道什么叫“高阶”,所谓的“阶”,教育大师提出教学六阶,哪些是中阶?既然文件中提出“高阶”,教学目标分阶性教育部统一认识。有教学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觉醒。

第二,科技对学习和教学的再造已有平台型成果。如我是博士生,刚大学毕业不知道课程怎么上,没关系,用我的平台上课。前五分钟这个环节干什么,用什么话术,给学生安排什么活动,怎么分组、分组后怎么评价,等等一系列全部做好。意味着只要是专业人才,按照平台指导给大学生上课就能上80分,有这种平台,且非常专业。比如有创新创业平台、有数学平台,针对不同平台,还有实习实训平台,科技对教学的改造体现在平台成果上面。

第三,认知科学、脑科学阶段成果。在影响你的教学,我们人才培养的环境,如果站在教学前沿去看面临一个很大的机遇。你现在要开发任何的学习产品,或者基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开发的产品,要符合当代的水准,什么是当代的水准?要懂教学。因为我们是出版社,我这想讲一下,大家对教材的一个定位。因为我们都是上过大学的老师,以前的老师对教材是什么有很多误解。实际上,我们的教材是一个教学内容的模板。它解决的是你教什么,比如我这个老师不会上这个课,你选择教材上这个课,但是教材解决什么问题?课程有哪些内容教授给学生?但是教材设计或编写时,有很多没有考虑到。主要两点没有考虑到,一是不考虑老师拿到教材怎么教、用什么方法教,给学生布置什么作业,设置什么活动。怎么教不考虑。学生怎么学?设置知识点完成什么样的学习活动,教材上不涉及。教材开发的路子,如金融科技好,请专家讨论,这门课我们上什么。专家讨论共设12个课时,每个课时讲什么。讨论的是教学内容,内容可以有科学与否的区别。但是教材编写完毕,即使教材没有站在老师上课需求角度考虑,也没有站在学生学这门课的需求考虑。这样造成我们在大学里访问很多学生,通过教材能够学到什么。很多学生觉得教材很难读,味同嚼蜡。他不明白开发教材时不是给学习者设计的,是给上课老师设计的,之所以教材你要选择,因为任课老师选择这个教材。任课老师认为这个教材较科学,加了密码学,学习区块链将来学生容易懂。不会因为这个教材学生看起来比较容易选择这个教材。

我们面临一个机遇,以新的模式改变教科书的教材,实际这是一个机遇。要变过来,站在学习者的角度考虑,科技的书应该怎样变,让学习者从事那些科技活动能够学会,而不是为了内容模板设计教材。这是很大的机遇,市面上所有教材都有这个问题。核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对作者要求蛮高。编写团队里面要有人能够懂教学。

这里我做一个广告,我的手机号码,如果大家对编这种教材感兴趣的话可以聊一聊,虽然我们是教学的门外汉但有很多咨询团队是专业搞教学的,确实做出来的教材是很不一样的。

这个改变我想用一张图说一下,我在2012年时有一位哈佛的教授给我们上课,路透社当时两张照片,中间隔了11个月。这张照片是梵蒂冈教堂大厅里路透社记者拍的。过了一年时间,这个照片只过了一年时间,大家感受一下。我们有时容易低估一下变化,比如3到5年以内产生的变化。我们总是着急新技术出来了,好像没对社会造成什么变化,但是它的技术变化不是线性的,我们感受一个东西的变化总感觉是线性变化,其实不是,前五年要么死掉,要么潜伏。五年以后有爆发期,感觉怎么这么快?其实五年前已经有这个苗头。

在这里有两个广告要做,第一个,我们参与深港澳金融科技师专才计划。这个项目是我同事负责,我带着任务来,CFA、CPA考试体系,依托行业协会高校和科研院所,考试、培训、认定为一体。两个模块:培训、考试有两个项目。现在出版14本深港澳金融科技师专才计划考试用书。书已经发到学生手中,希望使用者使用一两轮再迭代出版。

第二个广告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出版社,为什么最后再介绍机械工业出版社。我挺年轻的,虽然干出版干了十几年,机械工业出版社所有荣誉跟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努力,我们经常说没什么关系。以前这个出版社是历史悠久,所谓历史悠久它是1952年成立的。怎么成立的?当时共产党办一家科技类出版社,当时叫三联书店公私合营,三联书店有一批编辑,国家想了想把这批编辑弄到一个出版社,科学技术出版社叫“原子弹是可以防御的”。后来科技部变成我们国家大的部,把出版社要到科技部去,变成机械工业出版社。所以名字带了一点工业的色彩,实际上它是全科出版社,现在除了医学其他都做。

最早成套引进国外先进科技书和教材的出版社。有一个机遇,邮电部变成工信部部委一直都在。我们机械部拆,拆到机械部没有了。出版社傻了,原来躺着就可以了,部里让你出什么出什么。原来部里来人非常待见,后来部没了。后来想着我们就什么都可以做了,它是中央的出版社最早做市场化的,它沾了这个光。最早做引进,正式国外买版权,没人管,它比较自由。

目前这家出版社有九百多位专业编辑,你出什么专业的书配什么专业的编辑,没有这个专业的编辑基本不出版。金融科技非常尴尬,既有做金融的编辑,还有学IT的编辑,还有我这种以前数学科班的编辑,各分社之前不认识,做项目。

去年纯收入超过十亿,不算其他。我们单位较特殊,原来“信息研究院”也在我们单位,那边有一些收入。

评的世界媒体五百强,我们是大中华地区唯一单体出版社。我们是唯一一家以单独出版社入选的。

金融领域,沾做外版书的光,经典外版书一直再编,好多册。因为书太多了,我最后只举这两个例子。谢谢大家!

关注中国IDC圈官方微信:idc-quan 我们将定期推送IDC产业最新资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支持

  • 高兴

  • 震惊

  • 愤怒

  • 无聊

  • 无奈

  • 谎言

  • 枪稿

  • 不解

  • 标题党
2023-04-04 11:00:49
国内资讯 数字化转型全面发力 23家券商去年IT投入 合计超200亿元
在证券行业不断加大信息技术投入,数字化转型进入全面加速阶段之际,证券行业信息安全事件却时有发生,暴露出券商在数字化建设方面仍有不足。 <详情>
2023-01-31 11:15:49
云计算 绝地重生,金融科技拉开新战幕
对于金融科技来讲,这是一件好事。它告诉我们,金融科技不再充当玩家们收割流量的工具,而更多地开始发挥构成金融科技的基本元素——金融和科技——本该发挥的功能和作用。 <详情>
2022-11-09 09:17:26
云资讯 工信部:加快推动网络安全和金融服务创新融合发展
网络安全保险是为网络安全风险提供保险保障的新兴险种,已日益成为转移、防范网络安全风险的重要工具,在推进网络安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详情>
2022-08-10 08:57:00
云计算 守正创新,筑牢金融行业“数字”安全防护体系
数据安全的核心在于保障数据的安全与合法有序流动。数据安全防护技术主要对数据产生、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共享、销毁等生命周期各环节进行防护。 <详情>
2022-07-21 13:10:31
大数据 乘金融科技之风 银行探索小微企业融资破局之道
实际上,金融科技的相关技术已经渗透到普惠金融业务的全生命周期当中。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