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们对社交恐惧症认识普遍不足,大量病患被轻描淡写地认为是“胆小、内向”。  春节期间的应酬或许让某些人如坐针毡:到时我该说些什么?其他人在盯着我看吗?他们会排斥我吗?即使旁人态度友善,他们一定看到了我木讷的神情,我不善微笑,他们一定发现了我的紧张及不自在,他们一定不会喜欢我。与陌生人会面使他紧张,聚会上拥挤的人群让他恐慌,结交新朋友的念头令他惧怕,对他而言,家是唯一感觉舒适的地方。这就是社交恐惧症,即一种对社会环境及与他人社交互动的恐惧。

年轻人更易患社交恐惧症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一名男子夜里失眠,因为明天他必须在会议上汇报工作;一位妇女讨厌站在超市结账的人群中,她担心其他人都在盯着她看;学生借故不参加大学的第一堂课,因为他害怕教授会让他们逐个自我介绍。

数以千万的人群每一天都在社交恐惧中惶惶然度过,仅在美国便有约1500万患者。它是当今第三大心理问题,仅次于抑郁症和焦虑症,但与其他心理疾病相比,社交恐惧症似乎受关注度不高,普通百姓对其了解也不多,直到90年代,这一名词才被首次提及。在中国,由于人们对该症普遍认识不足,大量病患被轻描淡写地认为是“胆小、内向”,导致社交恐惧症的病患数量统计较保守。

更让人担心的是,社交恐惧症患者普遍偏年轻,大部分集中在16岁至25岁之间,也就是80、90后的人为多。有专家以为,之所以80、90后容易患上“社交恐惧症”,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网络时代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后来则变成不愿意面对面交流。其次,现在的80、90后人群,性格都比较自我,且都是独生子女,自理能力比较差,更不用说与人沟通,在社交问题上则会出现障碍。这些孩子若不及时干预,很容易导致自闭症。

九成社交恐惧症被误判为其他疾病

来自加州的医学博士托马斯。理查兹称,90%的社交恐惧症往往被误判为其他疾病,例如躁狂症、抑郁症、甚至精神分裂。因为媒体报道有限,患者本身很少听闻类似的症状,进而认为自己的问题很罕见,于是更加保持缄默、更加惴惴不安:要是其他人知道自己每天生活在何等的焦虑与惧怕之中,他们会怎样看待自己?而且,不像其他身心问题有发生期及休止期,一旦人们患上社交恐惧症,在其余生的每时每刻,他都会受此影响。美国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的安妮。阿尔巴诺博士表示:在公共场合,社交恐惧症患者难以放松,他们感到所有人都在看他并对他做出消极评价,从而导致自身感到不适、尴尬、羞愧及沮丧。当遇到“权威人士”,比如自己的老板或上司,或在某方面优于自己的人时,社交恐惧者会更显慌乱,如鲠在喉。对他们来说,面试也是一种恼人的折磨:犹豫、惶恐、脸红、词不达意、出口便是错。即使他们有能力胜任这些工作,也过不了这恐惧的面试关。

所有类别的社交恐惧症都是非理性的

与其他疾病类似,社交恐惧症患者的具体症状也有不同。例如有人不能在公共场所演讲,因为他们惧怕他人的关注,以致说话或会口吃;有人不愿在他人面前喝水进食;还有人特别在意自己身体的某地方,觉得其不甚满意,时刻担心被旁人注视:“要是被人看到了多尴尬,我会丢脸一辈子的。”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的惧怕并非出自理性。社交恐惧者自己也知道,实际上旁人并没有过多注意他们评论他们,并没有想让他们尴尬羞愧。患者能够意识到自身的想法和感觉被自己夸张了。然而,即便能有这样的认识,他们还是难抑恐惧。

解决

直面恐惧,并不能减轻恐惧

怎样治疗社交恐惧症?宾州坦普尔大学的理查德。亨贝格博士是研究社交恐惧症方面的权威。他提出了以下意见:首先得找到一位了解此种症状并有应对方法的医生。选择时,必须确定医生是否真的清楚患者的感受,明白他们惶恐被他人关注及评价的感受。有些医生听完病情后,会简单地说:“不,不,你夸张了实情,别人并没有这样想。”这是当然,连患者自身都知道这一点,但惧怕感依旧。要是医生不能意识到这些,他们也很难对你起到有效的帮助作用,因为他们对此方面的了解还不及你。

要是医生谈到“直面恐惧,才能减轻恐惧”,那他也是个外行,患者从小就生活在恐惧的阴影下,这种感觉日益加剧,有些医生或会要求患者分析或沉思自身问题,实际上这并不可取,因为这通常会加重他们的焦虑及惧怕感,从而导致更深入的抑郁,如此往复,这只会加深患者的恐惧意识:“我恐怕治不好了。”另外,优秀的医生会欢迎你提问,所以不要选择看似疏远冷淡的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社交恐惧症患者需要支持、鼓励和相对无压力的环境。所以,找一位合适的医生是最基本的前提。

认知行为治疗惟一被证明有效

通过美国国家精神健康协会所资助的相关重复试验证实,在众多方法之中,认知行为治疗目前惟一被证明有效。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认知问题上,意图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并改善自身心理问题。它所提供的认知及行为技术能减轻患者的恐惧,得到长期稳固的慰藉,回到更为舒适的心理世界。短期内的治疗效果取决于患者的恐惧程度。而要想克服社交恐惧,组成一个行为治疗小组亦至关重要,该小组成员必须都是社交恐惧症患者,不能混进其他类型的焦虑症人群。因为虽然症状或许相似,但社交恐惧症的治疗需要精确、高针对性。

做到这四点征服社交恐惧症

治疗的过程并不轻松,当你深陷恐惧时,或许会产生无能为力的挫败感。生活中,令人痛苦的焦虑与惧怕接踵而至没有停歇。但通过治疗,它终究可以被阻止,在短期内被抑制。在征服恐惧中,亨贝格博士认为下面四点是最为关键的因素:第一,充分了解自己的症状;二、坚持治疗,即使它看似过程艰难;三、练习、实践、持之以恒。使理性的观念在脑内生根,使之成为你的自然意识;四、参加一个社交恐惧症治疗小组,你能在这里逐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恐惧。例如,有演说恐惧的人通过具体策略慢慢减轻恐惧,他将明白怎样进行无压力的自我介绍,在小组中参与互动讨论,角色扮演、表演、录音及摄像手段、问答环节、模拟面试、甚至故意出丑,这些都是治疗小组中有针对性的具体行为治疗方案。

总之,有克服恐惧目标,加之适当的治疗及不断实践,社交恐惧症是完全能够被克服的。但亨贝格博士同时表示,目前的突出问题是,能以小组形式针对社交恐惧症开展认知行为治疗的场所还不多。从目前效果来看,那些失败案例往往是因为患者不能坚持,或没有在家中遵照治疗的方法执行。简而言之,他们自己放弃了康复。

科普

神经回路传导不畅导致恐惧

2000年在上海召开了有关社交恐惧症的研讨会,主讲人美国著名精神病学教授戴维。西汉先生说,社交恐惧症的发病是因为人体内一种叫“5-羟色胺”的化学物质失调所致。这种物质负责向大脑神经细胞传递信息。这种物质过多或过少都可引起人们的恐惧情绪。

2007年,在国际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冯国平研究成果,他的研究小组在做动物实验时发现,去除了Sapap3基因,从而阻断大脑“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神经传导回路的小鼠,居然出现了类似人类强迫症的行为———小鼠处于焦虑恐惧状态,反复抓自己的脸,直到毛皮破损,甚至流血,还无法停止,同时还会焦躁不安,当神经传导回路重新连通,小鼠马上就停止了抓脸,焦虑症状也减轻了,这揭示了神经回路传导不畅是焦虑症、恐惧症的神经生理病因。

提醒

网虫小心患上社交网络恐惧症

今年的热片《社交网络》讲述了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的创业经历,马克创办的facebook带动了一系列网络交友网站的兴起,亦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社交恐惧症:社交网络恐惧症。

基于共同的兴趣,人们与他人通过网络(通常是自己的亲朋)建立联系,分享照片或话题。社交网络恐惧症又被称为社交联合恐惧症,人们惧怕在线发布内容,担心自己发布的文字或是图片被认识的人发现,也许这些人是你的老板或老师。

目前使用社交网站的人群众多,越来越多的人们害怕自己的私人生活被他人发觉,例如不愿让父母知道的情感世界,不愿让老板知道的夜晚生活。

普遍意义上的社交恐惧症是对社会交往互动的恐惧及逃避,人们惧怕于他人的关注及消极评判。这是普通人群中最为常见的焦虑症状。其中约有13%的人群终生患病。它也易导致抑郁、酗酒、药物滥用。心理学家指出,虽然社交恐惧症及社交网络恐惧症是相同的概念,但后者在现今网络时代也需受到重视。

本版编译/林光溢 整理/本报记者 廖菁

 

关注中国IDC圈官方微信:idc-quan或微信号:821496803 我们将定期推送IDC产业最新资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支持

  • 高兴

  • 震惊

  • 愤怒

  • 无聊

  • 无奈

  • 谎言

  • 枪稿

  • 不解

  • 标题党
2014-11-21 13:54:45
互联网 全球网民数量明年将突破30亿大关 占总人口一半
据《金融时报》报道,市场调查机构eMarketer周四发布报告称,全球互联网用户预计在2015年将会超越30亿大关,这将近占到全球总人口数的一半。 <详情>
2013-03-29 09:52:00
国际资讯 黑客绘制全球在线网民地图 欧美最多
网友制作全球在线网民地图,从地图中可以看出,欧美地区在线网民最多,在亚洲中国东部、日本、印度、新加坡等地区网民人数较为集中,非洲地区相比其它几大洲网民在线人数最 <详情>
2013-02-28 15:54:22
互联网 国内网民对社交网站兴趣度降低
2012年Q1社交网站的网民日均到达率为67.06%,到Q4则变成62.52%。不过,相比其他互联网应用服务,Q4社交网站的网民日到达率仍为最高。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