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DC圈4月13日报道:近日,Facebook发布了一个??抱歉,我实在无法用一个什么词形容它,姑且称之为“软件”好了:home。它不是一个操作系统(OS),也谈不上是ROM,说是一个APP吧又太小了。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个我几年前自行杜撰的词:壳桌面——《连线》杂志称之为“外观系统”。
2011年11月的时候,就传出Facebook要与HTC合作,开发一款手机,代号为“buffy”(巴菲)。当时的消息声称,这个计划可能需要12-18个月才能最终有一个成品。从时间推算上,今天的Facebook Home应该和这个巴菲计划有关:一个集成了Facebook各种服务的智能手机。
中文世界里关于这个产品的信息其实不多,而从外电来看,这个产品更像是一个半产品:还有很多细节没有做完。不过Facebook这场40分钟的发布会还是透露出一些东西。它最核心的产品逻辑是:打着以“人”为中心的幌子其实是以Facebook为中心。
我在以“人”为中心的这个人字上打了一个引号,Home虽然看似让你打开手机,看到的不是一个个APP,而是一个一个朋友,仿佛很以人为中心似的,但其实说到底还是以Facebook的用户账号为中心。Facebook Home试图用占领用户手机桌面的方式加强用户在Facebook上的活跃度:经常看到自己朋友的动态、照片等信息,就会更多地和自己朋友互动。这就是Facebook的意图,希望用户能以它为中心使用自己的移动终端。
问题在于,这未免有点一厢情愿了。
去年8月的时候,经济学人就有文章指出:“在美国和欧洲多地,Facebook几乎吸引了所有的潜在用户,北美、欧洲和亚洲的日活跃用户与月活跃用户的比例甚至有所降低。”换而言之,虽然Facebook攻城略地将市场占据了,但这个市场里的用户却不再像以往那么活跃了。而到了今年年初,皮尤互联网研究中心则发布了一个更为定量性质的报告称:在美国市场,18-29岁年龄段(42%)和30-49岁年龄段(34%)的用户,称其在过去的一年里,花在Facebook上的时间已经有所下降。
这对Facebook不是好消息。Facebook的确在桌面互联网上的社交领域中几乎没有对手(它当下的市值和twitter的估值是6比1的关系),但在移动互联网上遭遇了极多的挑战。一个例子是拍照应用Instagram的崛起,用户量已经过亿。Facebook动用了10亿美元(考虑到后来股价下跌,Facebook实际支出在7.5亿美元)将它并购,算是用资本的方式消除了一个竞争的麻烦。但还有更多的移动应用在吸引用户(比如说青少年正在转移的其他即时通讯服务对象SnapChat和WhatsApp),当然同时也在降低Facebook的活跃度。它不可能全部都用并购instagram的方式一一将竞争对手拿下。更何况,Facebook早前使用web app方式后来意识到体验很差再转回native app,牺牲了不少时间。
单纯从一个应用角度而言,Facebook的确重了一些,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社交系统,在大屏电脑上展开,倒没有什么。移动终端的屏实在有点过于拥挤。于是Facebook就想出了这么一招:索性我把用户的移动终端整个儿变成我的。站在Facebook的角度而言,复杂的社交系统的确能够装入到终端里去,但站在用户的角度而言,数十万安卓应用的世界,比单纯一个Facebook Home,似乎更有吸引力一些。
如此重量级的公司,用壳桌面的方式来试图提升用户的黏着度,说得好听一点叫走近道,说得难听一点就是“投机取巧”。《连线》杂志说它是“平庸的胜利”,我完全同意平庸二字,但胜利委实谈不上。它是一款很适合Facebook重度使用者的定制型玩具,但不是真正意义上通行的手机。《福布斯》杂志则认为它“前途未卜”,在时下Facebook用户活跃度走低的背景下,能接受Home的群体数量,非常不好说。
中国互联网公司一向被视为跟随者美国巨头的舞蹈而舞蹈,但在壳桌面上,中国人还是先行了一步。360在做PC桌面,腾讯尝试性地试探了Q+后放弃,最终转向推进以QQ用户为基础的微信服务。至于手机端,已经有太多的设备商(包括HTC)都在做基于Android系统的开发,Facebook Home实在不算什么创新的想法。
如果Facebook正处于蒸蒸日上的上升通道,这个壳桌面会加强粉丝情结。但当下的时机显然不是。Facebook在年轻人心目中正在变得“传统”,还要用这种封闭“圈地”的方式来提升活跃度,真可谓南辕北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