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DC圈4月4日报道:近期,国内出现了一款匿名社交应用“秘密”,并迅速在微信朋友圈里火爆起来。爆料?发泄?告白?还是恶搞?
何为秘密
秘密通过完全模仿美国Secret应用,这个出自无觅团队之手的中国版“秘密”,也开始试水社交领域匿名形态的价值。
开发秘密的无觅团队自2010年开始一直做个性化阅读相关产品,旗下网站和应用都是根据用户的阅读喜好提供各类新闻资讯。就在今年3月25日,团队博客却突然宣布推出转型之作“秘密”——一款基于通讯录的匿名社交产品。
在秘密里,用户通过导入手机通讯录后,就会看到来自通讯录联系人发布的各类匿名信息。由于不显示发送者姓名,用户无法知晓信息的发布者究竟是谁。只能通过信息块左下方的“朋友”、“朋友的朋友”、“朋友圈”字样了解到,这个信息来自自己的社交圈。
争议不断
就在美国科技界被一个名为Secret的匿名分享应用搞得各路谣言四起之时,这股风也很快吹到了国内。
作者赵楠在《我为何看好类Secret熟人匿名社交》里说,“国内绝大多数用户在微博上、朋友圈上能够讲出来的话都只占他们内心讲话需求的很少一部分”,“Secret类应用有望成为国内社交领域的一个重要门类,是对熟人关系、陌生关系之外的有力补充。”
但同时,“秘密”带来的对人性之恶的释放也遭来批评。科技博客网站Pingwest创始人骆轶航在《只有流言,没有“秘密”》的文章里写:
你会真正地享受使用一款不需要负责且无法为自己的言论负责,不必履行保守他人秘密的承诺也无法让自己的秘密被保护起来,甚至捍卫自己的名誉都会变成一个笑话,并且进而加剧对朋友、同事、合作伙伴、社交圈子伙伴甚至家人的猜忌的“社交”应用么?
“秘密”正在鼓励我们干这样一件事:放心地说吧,反正你不需要你说过的话负任何责任,因为你根本就没法负责。
未来方向
秘密相比于美国的Secret而言,它最明显的优势是利用了已有社交网络的推广传播。其实在Secret里,用户邀请其它好友只能通过发短信或者发邮件。但秘密却将微信、微信朋友圈、微博、QQ等成熟的社交渠道全部加了进来。尤其是当用户的好友不够多,就不能看到他人的秘密时,则进一步鼓动了用户拉更多人进入这个圈子。
从目前来看,秘密是幸运的,因为它已经很快进入了一个高速成长期。但在思考用户真的需要什么以及他们实际会怎么做方面?秘密需要更快从一个模仿者变身成一个创造者。
现在,私密社交应用大多还挺粗糙。创业者也在时刻把握用户反馈与需求,不断调整产品设计与运营规则,希望能规避匿名社交带来的一些“恶之花”。比如Whisper为了防止用户在产品内发布各种恶意或色情信息,专门组织了一个150人的信息审查团队。而“秘密”也在昨日在产品中展示提醒了一些发言新规则,避免该平台内容往“三俗”方向发展、迅速沦落为“下水道”。
与其对私密类社交应用当头棒喝,不如静观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