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DC圈9月12日报道:在公众眼中,阿里巴巴集团(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总能抓住投资者的眼球,塑造符合当下投资者所推崇的资产组合。B2B商务?有。消费者线上购物?有。微型博客、社交媒体?有微博(Weibo)。
在线支付服务?支付宝就是做这个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和服务?没问题,有UC浏览器。云计算、在线娱乐、职业足球队?有,有,都有。
阿里巴巴看上去并不怎么像一家公司,倒像是一只专注于中国科技和电商领域的交易所上市基金。
在即将成为美国公开上市公司的当口,接受彭博资讯(Bloomberg)调查的分析师对阿里巴巴的整体估值为1980亿美元。如果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高盛(Goldman Sachs)、摩根大通(J.P. Morgan)、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和花旗(Citi)等大牌投行的联合承销获得成功,阿里巴巴的估值将跻身IBM、丰田(Toyota)和Verizon等大公司之列,与Facebook比肩。相应的估值倍数很是惊人:是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算的截至2014年(3月)的年度收益的53.2倍,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的40倍,以及营收的23.4倍。
没人指望能在阿里巴巴的IPO中捞到便宜货,但这样的定价水平已经远远超出了即便是一家完美的公司所能获得的估值,而阿里巴巴并不完美。阿里巴巴之所以赴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是因为其首选的香港交易所不能接受企业内部人士对于董事会选举的绝对控制权。
阿里巴巴收购媒体企业后出现的一些会计问题也已经引发外界质疑。阿里巴巴在这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收购中进行的尽职调查是否有效?国内持有/国外投资的结构会造成所有人和股东们在公司未来诉求上的矛盾。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仍在研究阿里巴巴的IPO文件,其路演再推迟一周。
令人疑惑的是,阿里巴巴的财务报告缺乏不同业务分类的细分信息,而接受彭博资讯调查的那些分析师们在计算估值时本该需要这些重要信息。阿里巴巴五花八门的业务不应获得相同的估值倍数,它们的增长率也不尽相同。现实而言,也不可能将阿里巴巴的一项业务与某一独立竞争对手相提并论。阿里巴巴的财务报表是按美国会计准则编制,要求公司报告首席运营决策者在考核绩效和进行资源分配决策时所需的业务细分数据。对于一家资产构成如此广泛的公司,合理的预期是它能至少划分为几项不同的业务。毕竟,互联网商务与社交媒体有多少相似性呢?
根据招股说明书,阿里巴巴的单一业务理由是:首席运营决策者是“由公司管理团队成员组成的战略委员会……公司只有一项运营业务需报告,即提供互联网和移动商务及相关服务。虽然互联网和移动商务及相关服务由阿里巴巴不同的业务部门组成,但提供给首席运营决策者的信息是收入层面信息。而且,阿里巴巴不在业务部门间分配运营成本或资产,因为首席运营决策者不会用这些信息来配置资源或评估业务部门的绩效。”
没有一家公司愿意披露超出监管要求范围的信息,尤其是业务细分信息。但是,即便是从表面上看,阿里巴巴给出的一维报告解释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席运营决策者/管理委员会只是按收入来分配资源或评估绩效。也就是说资产与费用控制不在考量范围内。唯一的内部约束机制就是扩大收入。但股东们对管理层的期待更多,比如明智的资本配置。如果管理者全都只盯着收入,就别指望这些了。
同样,华尔街也不会因为阿里巴巴管理者的资产配置技巧喜欢上这家公司。只谈增长,不论代价。缺乏不同业务部门的重要信息,可能导致估值猜测沦为一场阿里式的七嘴八舌。(财富中文网)
Jack T. Ciesielski是位于巴尔的摩的资产管理和研究公司R.G.Associates, Inc.的总裁,该公司为机构投资者出版研究服务资讯刊物《The Analyst‘s Accounting Obser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