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使用电子设备的过程中,有很多人说暖屏是次品,其实是错误的想法,厂商为了保证一款产品的产能,通常会将零件订单分给多个供货商,屏幕色温的不同往往就是因为供货厂家不同造成的。理论上来说,iPhone暖屏和冷屏在性能上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只涉及到一个习惯的问题。有人喜欢冷屏,有人则喜欢暖屏。
冷屏,白色温度9300k,偏白;暖屏,白色温度6500k,偏黄。理论上来说,暖屏更适合亚洲人,因为我们是棕色的眼睛,冷屏则适合蓝眼睛的老外。
实际情况是,亚洲人看冷屏会感觉色彩更艳一点,虽然这个色彩还原感并不真实。其实中国人倾向于暖屏,因为暖屏显示的颜色对亚洲人来说更真实。目前很多手机都自带有调整色温的功能,如果实在不适应原装屏幕的色温,可以从软件方面对屏幕的色温进行更改。
20141226_101650_87_meitu_6基础问题讲解完毕,下面是延伸阅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往下看。
什么是色温表示光源光谱质量最通用的指标。色温是按绝对黑体来定义的,光源的辐射在可见区和绝对黑体的辐射完全相同时,此时黑体的温度就称此光源的色温。低色温光源的特征是能量分布中,红辐射相对说要多些,通常称为“暖光”。
色温提高后,能量分布中,蓝辐射的比例增加,通常称为“冷光”。一些常用光源的色温为:标准烛光为1930K(开尔文温度单位);钨丝灯为2760-2900K;荧光灯为3000K;闪光灯为3800K;中午阳光为5400K;电子闪光灯为6000K;蓝天为12000-18000K.色温究竟是指什么?我们知道,通常人眼所见到的光线,是由7种色光的光谱所组成。但其中有些光线偏蓝,有些则偏红,色温就是专门用来量度和计算光线的颜色成分的方法,是19世纪末由英国物理学家洛德。开尔文所创立的,他制定出了一整套色温计算法,而其具体确定的标准是基于以一黑体辐射器所发出来的波长。
开尔文认为,假定某一纯黑物体,能够将落在其上的所有热量吸收,而没有损失,同时又能够将热量生成的能量全部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的话,它产生辐射大强度的波长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例如,当黑体受到的热力相当于500—550摄氏度时,就会变成暗红色(某红色波长的辐射强度大),达到1050一1150摄氏度时,就变成黄色。所以光源的颜色成分是与该黑体所受的温度相对应的。
色温通常用开尔文温度(K)来表示,而不是用摄氏温度单位。打铁过程中,黑色的铁在炉温中逐渐变成红色,这便是黑体理论的好例子。通常我们所用灯泡内的钨丝就相当于这个黑体。色温计算法就是根据以上原理,用K来对应表示物体在特定温度辐射时大波长的颜色。
根据这一原理,任何光线的色温是相当于上述黑体散发出同样颜色时所受到的“温度”。颜色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物理上的作用,所有颜色印象的产生,是由于时断时续的光谱在眼睛上的反应,所以色温只是用来表示颜色的视觉印象。
冷屏暖屏的选择因人而异色温上的喜好是因人而定的,这跟我们日常看到景物景色有关,例如在接近赤道的人,日常看到的平均色温是在11000K(8000K(黄昏)~17000K(中午)),所以比较喜欢高色温(看起来比较真实),相反的,在纬度较高的地区(平均色温约6000K)的人就比较喜欢低色温的(5600K或6500K),也就是说如果你用一部高色温屏幕的手机去表现北极的风景,看起来就感觉偏青;相反,若用低色温屏幕的手机去看亚热带的风情,就会感觉有点偏红。
屏幕的色温是如何界定的呢?拿电视来说,因为在中国的景色一年四季平均色温约在8000K~9500K之间,所以电视台在节目的制作都以观众的色温为9300K去摄影的。但是欧美因为平时的色温和我们有差异,以一年四季的平均色温约6000K为制作的参考的,所以我们再看那些外来的片子时,就会发现5600K~6500K最适合观看。当然这种差异使我们也会因此觉得猛的看到欧美的电脑或者电视的屏幕时感觉色温偏红,偏暖,有些不大适应。
也就是说,色温黑眼睛的人看9300K是白色的,但是蓝眼睛的人看了就是偏蓝,6500K蓝眼睛的人看了是白色,中国人看了就是偏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