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DC圈2月11日报道: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为了尽早摆脱经济滑坡颓势,正在愈发重视中国这一巨大的消费市场。从美国的购物街满载而归的中国人,也常常向人说起商家们是如何重视中国游客的,沿街店铺多用中文打出促销的广告语,许多门店还特别设有专门的中文导购。
中国人对于"洋货"的消费热情也许会让经济不景气的美国人吃下一颗定心丸。同时在这一需求的刺激下,国内的跨境电商行业也开始从最初的摸索期进入竞争期。
跨境成电商蓝海,国内消费潜力巨大
跨境电商将占据未来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份额,这一趋势从2010年左右就开始显露迹象。当中国的年轻妈妈们为了孩子健康纷纷从海外购物平台或者国内代购平台购买外国奶粉、各类母婴产品时,跨境电商就注定将在国内占据一席之地。
在随后的几年里,跨境电商市场不断扩大。2014年初,央视以"一份大数据报告勾勒出未来全球贸易格局"为题对国内跨境电商行业进行了报道。"传统外贸年均增长不足10%,而跨境电子商务则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另外一项数据显示,2014年海外网购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000亿。
作为国内电商行业巨头,阿里巴巴在2014年初上线天猫国际,不过由于未能兑现搭建起外国品牌进入中国的快速通道的承诺,阿里巴巴也一度饱受质疑。作为回应,天猫国际在2014年12月29日发布了相关经营数据。数据显示,平台上已有30家店铺单点成交超过千万,双十一当天有104家超过百万,来自欧美等国家的100多个商家正排队等待入驻。
除天猫国际之外,国内京东、苏宁等电商巨头也在积极布局跨境电商业务。而进入中国多年不见起色的亚马逊也借机将跨境电商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海外电商平台的加入让行业竞争加剧,也从侧面验证了国内跨境电商行业的巨大潜力。
海淘市场初具规模,自营模式优势明显
随着海淘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加上跨境电商平台的推波助澜,国内海淘需求也将持续攀升。据粗略估计,2017年跨境进口电商将占到国内整体份额的7%,如果市场继续做大,迟早会挑战到中国本土电商的存在。亚马逊的中国直邮业务对于国内跨境电商平台显然是个巨大威胁,这也是各大电商在2014年集中布局平台的跨境电商业务的原因。
在跨境电商业务上,天猫、亚马逊这样的大平台依然延续商家入驻的平台模式,以收取入驻商家年费和交易佣金为主要商业模式。而国内以自营模式为主的京东,在对外出口贸易上仍然坚持自营模式(由于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该模式也遭到许多质疑),但在跨境进口电商上,京东也采取了引入海外品牌商入驻的模式。
与这些大平台不同,一些更为垂直的进口电商平台则采取自营模式。平台所有商品均为海外生产或销售的正品,通过对商品的受欢迎程度和国内消费者一定时期内的购物记录进行大数据分析,有针对性的通过渠道批量采购商品至国内,最后在平台上架销售。这种批量备货的模式由于解决了跨境电商货品以个人物品通过行邮的方式出境所存在的难以快速通关、结汇、退税难等问题,用户体验也相对更好。
另外,自营模式相比平台模式,在对供应链的把控上相对也更为灵活。平台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入驻商家的能力,不同的商家在营销、供货、物流等各方面能力上不尽相同,平台本身由于无法对所有商家的能力做到把控,所以也就无法保证供应链的稳定性,从而影响用户体验和平台发展。举例来说,商品正常到达消费者手中的时间大概在15天左右,但如果某个商家货品临时出现短缺,则会大大延长这个时间。
但自营模式这种提前批量采购货品的模式目前也还存在很大的优化空间,由于对市场需求无法做到精准的预估,采购的货品数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便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出现,间接造成平台损失。
跨境电商竞争初现,行业洗牌期将至
亚马逊的借机回归,无疑让天猫、京东等国内电商巨头们加强了对跨境电商业务的重视,而蜜淘、洋码头等进口垂直类平台的不断涌现,也让行业竞争不断加剧。此外,各大自贸区也利用自身优势,直接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如上海自贸区在2013年10月推出的"跨境通"。随着行业竞争不断加剧,价格战的苗头也开始出现。
电商巨头们在竞争过程中往往采取"价格战",直接将价格拉到全网最低,而竞争对手则进一步拉低价格作为回应。但对跨境电商这样一个尚处在初期阶段的行业来说,过早的价格战将破坏整个行业的价格体系,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目前来看,各大电商平台尚未展开明显的价格战,而是采取红包、优惠券等方式给予消费者更多优惠,从而提高平台竞争力。
巨头的加入一方面将改变整个跨境电商行业的市场格局,另一方面实力雄厚的大平台介入,也将加快行业的整合速度,将行业带入洗牌期。一些缺乏供应链整合能力的海淘平台、转运公司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从这个角度来看,合理的行业竞争对行业和消费者来讲是好事,有助于行业的自我净化和升级。
不过,跨境进口电商行业市场之大,除了那些品类大而全的电商巨头外,更为垂直化的进口类电商也有着相当大的生存空间。如果说2014年是跨境电商的爆发年,那么2015年预计还会有更多平台涌现,共同瓜分市场份额。当然,随着行业洗牌期的到来,也会有一部分平台在竞争中不可避免地走向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