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DC圈5月27日报道:BiCi宣布要打造一款全新的自行车,并在此后的半年多时间里埋头研发硬件和软件。去年11月,他们在上海发布了小轮碳架车BiCi,可以说这是国内最早面世的智能自行车。
与此同时,国内做整车或智能自行车的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与骑行相关的手机APP也是层出不穷。不过当各个初创公司还在忙于造车、不断修改硬件方案的时候,BiCi已经开始在思考另一个层面的发展方向了。“在收购行者后,我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蒋旻晨告诉雷锋网记者。
BiCi于今年1月正式收购骑行社区行者,在采访中蒋旻宸向雷锋网表示,今年会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打造行者社区上面。从一开始闷头造车到现在改变思路去运营社区,这中间还是有些微妙的。
放眼望去,现在造自行车的初创公司,他们的标准配置都是硬件+APP:如BiCi+行者;小米收购的骑记将来也会用于小米旗下的自行车;做自行车零配件的初创公司如Livall则早已经完成了APP来啊的开发,马蹄铁、炫轮、Livall也是一样。
从以上的公司里我们发现,他们都想通过软件+硬件的方式,增加用户粘性,或者说是把用户和内容沉淀在社区。不过对于社区运营的投入力度,各家的看法都不统一。
斑马自行车的霍俊告诉雷锋网记者:“我们也会做自己的社区,不过重点还是在车上。”而Begin One的尹响林认为,纯粹做社区的粘性很差,这一点被很多公司验证过。此外骑行APP有很多,但是活跃度并不高。
记者随后也通过微信采访了ifreway的黄涛,在他看来社区或约骑并不是他们的重点,他们的方向是让用户的自行车更懂用户(更偏向知识和分享社区)。清客的陈腾蛟告诉雷锋网,APP只能是服务于已有用户的增值项目,而社区必须依托硬件数量(卖出足够多的车)才能发挥作用。
我们通常有这么一个惯性的思维:先到先得。BiCi是国内最早发布智能自行车成品的初创公司,看起来这一步已经抢占先机,那么为什么突然BiCi会认为社区是重点,而放缓了卖车的步伐呢?
雷锋网记者从蒋旻宸那里得知,从去年年底到现在已经开启的第三批线上预售,销量并不太多。一方面是由于供应商的问题(比如跳票),一方面也是因为品控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BiCi在线上的订购依然是严格控制的。
关于供应链这一块,雷锋网记者从清客、ifreway、Begin One那里得知,产能是大家多多少少共同面对的问题。此外记者还了解到一些公司在初期造车的时候也会在零配件、电路板供应或车架开模方面遭遇困难,绝大部分自行车的制造资源依然牢牢掌握在传统自行车品牌手里。
此外,百度、小米、乐视几家的产品还没有发布,现在没有人清楚他们会怎么玩,这是大家观望的另一个原因。
而此时发展社区,相较于初创公司而言,BiCi又一次抢先了一步。蒋旻宸认为他们在这个时间差里,有足够的时间把行者社区培育起来。他告诉雷锋网,被收购前行者的用户数量是120万,而如今已经发展到200万。他们要把行者打造成一个有特色、有号召力的社群。
“如果所有的骑行活动都发生在一个平台上的话,那么后续控制流量或导入流量都会相对容易,最终我们会通过这种方式来做一系列的增值服务。”
今年夏天,在BiCi、Begin One、Zebra之后,注定还会有更多的自行车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