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DC圈6月17日报道:社会的小微信贷需求,被归属到微观金融领域,一直是个令人困惑的待解难题。银行业不愿去满足这些需求,除了利润微薄之外,借贷者的征信问题始终存在。银行家不可能为一笔一两百块的借贷花上几千块做征信,但如果省下这几千块,坏账率将会攀升。孟加拉国经济学家尤努斯创办的主要面向乡村贫苦人民的格莱珉银行,一度被看成一种新模式,尤努斯还因此获得200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但时过境迁后,人们发现这种模式也是问题重生。

格莱珉银行更大的意义是给未来提出了一个问题,而非提出解决办法。自那之后几年,通过新技术手段做好微观金融的尝试逐渐多了起来,互联网金融是个很好的契机。近期上海信而富与腾讯合作推出的“现金贷”产品,就是近期互联网金融领域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也是微观金融领域一个重大突破。

现金贷这款产品符合微观金融的特征,借贷额度在100元到500元之间,借贷期限在1到14天之间。开张几个月以来,借贷笔数已超过150万,瞄准的是腾讯征信删选出来的5000万用户。数额这么小,期限这么短的借贷需求,应该算是一种长尾需求,如果按传统方式去做征信的话,成本将是天文数字。

现金贷做征信的方式主要依靠三种技术,自动决策,风险定价和预先批准,其中预先批准这部分与美国的LendingClub有些类似。信而富会开发出自己的模型和算法,然后拿到腾讯的数据中去跑,腾讯提供给信而富的5000万用户,就是用这种方式从自己的QQ用户中筛选出来的。自动化的征信技术,是现金贷这款产品得以立足的根本,否则完全覆盖不掉成本。

这种做法与我们之前看到的任何P2P网贷有所不同,现金贷是首个依托了一个强有力账户体系做起来的产品。互联网上的高粘性账户体系本身就是有价值的,更何况有些QQ用户是各种等级和黄钻蓝钻等增值服务的稳定消费者,因此通过与腾讯的合作开展信贷业务,也算是合乎逻辑的,有助于快速拓展市场。

不过,现金贷这款产品虽然在征信上有很强的技术和用户优势,征信却也不是毫无成本的,100元的三天贷款利息只有几分钱,征信成本并不会就那么低吧。其实贷款收益和征信成本之间终归会存在一个临界点,用户越多成本越低,但并不会等于0,只是比别人便宜而已。几百块钱的一笔贷款,实在看不出有什么有任何商业价值在里面。

传统金融机构一个人的征信成本从几百到几千不等,互联网征信即便能降低到只有几毛钱,也要受这个收益与成本的临界点所限制,而且传统金融机构不会发放几百元的贷款,低于几万就是赔钱。那么互联网贷款低于多少会赔钱呢?必然也会有个数额限制,肯定不会达到100元这么低,那几乎就是在赔本赚吆喝。要想真的做互联网金融,腾讯强有力的用户体系完全就能节省下大量的征信工作。

以QQ为例,要想做网贷几乎分分钟就能做到很大,所有Q龄10年以上的活跃用户,根本不必去做征信,完全可以在不需要其他征信数据的情况下对其发放3000元以下的贷款,因为这些有较长年龄的QQ本身,就已是信誉的担保。依次类推,那些在腾讯购买了多年增值服务的用户,企业QQ用户,广告用户,其实都是相对较为优质的,不需要太多征信程序就应该获得贷款的用户。

不过换个角度去想,这么做又是合理的。信而富是做门做金融的,腾讯是专门做互联网的,两者结合起来之后,可能遇到的挑战或许并不只是贷出去多少款那么简单。你的整个系统需要做到密不透风,无空子可钻,否则就算是几百块钱的借贷,也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风控当然是互联网金融首先要考虑的,他们缺乏运营经验,并不清楚一个面向大众的金融业务推出之后,到底会遭遇何种挑战,有时候沙盘推演也并不能揭开未知风险。

那么,一边是信而富复杂的算法和技术,一边是腾讯庞大的大数据和用户体系,两者结合在一起,就不能做点更大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几百块钱利润微薄的小生意么?真实原因是,除了考虑到系统性风险控制因素以外,用户入口的因素也不可忽略。技术和用户都是摆在那里的,想做大了也并不难,有了海量用户基础,这个业务自然也就能往大里做了。

在互联网思维中,用户总是最重要的,未来的用户是更重要的。把一个看似复杂无比的业务,例如贷款,做到连银行贷款那扇门到底往哪里开都不懂的用户也能轻松使用,用户就会大量涌入,几天收获150万单就是明证。而100到500的贷款额度,或许就是小学生买个铅笔盒给同学送个生日礼物,或者是大学生生活费还没到之前的暂时救急,做这种需求图的就是个量,暂时与利润无关。

把量搞上去有很多好处,这些来借点小钱的用户至少有了相当愉悦轻松的贷款经验了,而这些经验慢慢就会形成习惯。信而富和腾讯不要别的,只要习惯的沉淀。要知道,小学生都会长大,大学生都会上班,他们才是未来互联网金融的主力消费人群,现在借多借少,你赚多赚少,都不是问题,大量用户来这里转了一圈借了点钱然后还回来,之后再来第二次,这才是最主要的。这就和打车软件为你打5块钱的车奖励你10块钱一样,要的就是习惯的一种沉淀。

现金贷这款产品,其实与当时的打车软件是一样的,这个业务的目的是揽用户,收益情况如何根本不是他们要关心的。这里面不但有对利润的放弃,还有巨额补贴,他们正在疯狂揽入用户。没看到这一点的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巨头,将是危险的。

关注中国IDC圈官方微信:idc-quan 我们将定期推送IDC产业最新资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支持

  • 高兴

  • 震惊

  • 愤怒

  • 无聊

  • 无奈

  • 谎言

  • 枪稿

  • 不解

  •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