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DC圈3月28日报道:随着今年Apple Pay、Samsung Pay的相继入华,ZTE Pay、Huawei Pay的相继推出,国内移动互联支付市场开始变得热闹起来,俨然已经形成了银联云闪付、扫码付、NFC近场支付三分天下的局面。那么这一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呢?

移动互联支付的形成

要想说移动支付,还得从银行卡的历史说起。

银行卡的出现已有60余年历史:

最早的银行卡是以硬金属的形式出现,样式与我们现今的一些会员卡相类似。银行会在后台记录每张卡的顾客信息,但是卡本身不具备任何安全防护措施;

直到70年代,磁卡才开始出现。虽然与之前相比在安全性有了提升,但由于其工作原理是依靠磁条上的信息来识别卡片,而磁条本身并不具备加密能力,所以在读卡时是开放性的,易于被复制;

到了80年代,基于IC芯片的银行卡开始出现。在使用过程中,读卡器必须要对芯片上写有的密匙进行识别确认才可进行信息交换,由此银行卡的安全性被大幅提升;

到了21世纪后,依托NFC技术,遵循EMV标准的非接触模块开始出现,也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移动互联支付。

需要说明的是,EMV标准是由国际三大银行卡组织——Europay(欧陆卡,已被万事达收购)、MasterCard(万事达卡)和Visa共同发起制定的银行卡从磁条卡向智能IC卡转移的技术标准,是基于IC卡的金融支付标准,已成为公认的全球统一标准。

安全与利益之争

进入到移动互联支付的时间节点之后,作为异军突起的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企业依托二维码技术进入该市场,受到了银行、银联等各方的排斥,然而在Apple Pay、Samsung Pay等移动支付加入其中时却又收到了各方的欢迎。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传统四方支付模式

事实上,在传统的银行卡支付模式上,各方呈现的是“四方支付”的流动模式:

消费前:诸如银联等组织负责制定银行卡标准,银行则获得其发行权,持卡人再从银行办理银行卡,而收单方则负责Pos机的地推工作;

消费后:持卡人前往商户消费后,收单方负责Pos机的管理和费用收取,将钱分为三部分,大部分归商家进入银行账户中,小部分由收单方和银联等组织收取,由此形成共赢的健康金融体系。

在传统的四方支付模式下,各方的利益分成基本呈7:2:1的形式:

七成归发卡方、两成归收单方、一成归银联。(EMV制定,根据国情不同略有差异)

扫码付模式

而在微信支付和支付宝进入后,他们所形成的却是一种特殊的流动模式——其中不涉及任何银行卡,所有消费都在银行中进行:

消费者通过扫码将自己虚拟账户下的钱转入商户的银行账户中,支付流程就此结束。

虽然看似简单,但事实上,诸如微信支付和支付宝这类企业并非脱离银行而存在,与之正相反的是,它们对于银行依附性非常强。它们的运作模式是——将资金按照一定比例分散到各家银行之中(以下以支付宝为例):

消费前:当用户将钱转入自己的虚拟账户之中时,钱只是通过同行交易的方式,由用户的银行卡转到了支付宝在该银行注册的企业账户之中;

消费后:当用户前往某商家进行消费后,支付宝会确认该商家账户的发卡行,从该行办理的企业账户中将钱打入商家银行卡。

所以,在这个模式下,银联收不到钱、收单方收不到钱、甚至连跨行手续费银行也收不到。所以扫码付阵营虽依附于银行体系之上却不用向体系支付一分钱,完全脱离了EMV的标准。

NFC支付模式

那么我们再来看NFC支付的模型(以Apple Pay为例):

消费前:同样是由银联负责制定银行卡标准,银行获得其发行权,持卡人再从银行办理银行卡,不同的是,Apple作为“新发卡方”,用户可以再通过APP申请将该银行卡绑定到Apple Pay上;

消费后:持卡人前往商户使用Apple Pay消费后,并不会打破传统的四方模式——仍然由收单方进行该笔消费金额的利益分成,只不过此时将再分一小部分给Apple,由此形成共赢的闭环生态链。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NFC支付阵营中的“银行卡绑定”有别于传统的概念。作为近场支付中的重要标准之一,使用该支付方式需要在硬件上具备SE安全芯片。这个芯片在“绑卡”过程中,将会生成一个Token,作为银行卡的一种支付标记使用。我们可以简单将其理解为:

银行卡在Apple Pay上的一个指定“代言人”。

通过这一替身,既可以实现银行卡支付的功能,在安全性上又得到了加强(银行与本地收单方POS进行验证比对之后才会完成支付),完全符合EMV的安全标准。

金融安全风险

除了利益纠纷外,从国家的角度上讲,支付宝(等同类企业)的存在也有很大的金融风险——因为没有保证金。

在发达国家中,作为支付机构是必须要上交保证金的,这是为了确保该企业不会因自身的亏损以致影响整个国家金融体系。而我国目前仍然缺乏这方面对应的监管体系,才导致支付宝能够形成如此规模,最典型的一个反例就是早在1998年就成立paypal——虽然北美地区很多人都在用,然而体量却不如支付宝。

不过按照目前的数据来看,有九成的交易是基于银行和金融机构进行的交易,支付宝仅占一成,所以还不用太担忧对国家金融造成安全问题。

反观NFC近场支付的方式,除了在利益分成上不会对传统模式造成冲击外,由于SE安全芯片的加入也能够进一步保障支付过程的安全性,再加上指纹等生物识别技术的加入,安全优势也更加显著。

由此,各方之所以欢迎NFC支付加入,却不欢迎扫码付的原因显而易见了。

关注中国IDC圈官方微信:idc-quan 我们将定期推送IDC产业最新资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支持

  • 高兴

  • 震惊

  • 愤怒

  • 无聊

  • 无奈

  • 谎言

  • 枪稿

  • 不解

  • 标题党
2021-01-19 09:54:50
国内资讯 人民日报海外版:超七成用户每天使用移动支付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近日发布的《2020年移动支付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有74.0%的用户每天使用移动支付,较2019年提高4.4个百分点,绝大多数用户认为操作简单方便是选 <详情>
2020-04-01 11:35:00
云资讯 日均扫码百亿次,腾讯云智能扫码正式商用
刚刚获悉,深受亿万用户喜爱的微信扫一扫能力正式登陆腾讯云并开启商用,日后,开发者只需要使用腾讯云提供的智能扫码工具包,就可以轻松让自己的应用获得与微信同款的扫码 <详情>
2019-07-22 14:26:30
运营商 搞移动支付,运营商差在哪里
近日,全球著名独立调查机构艾瑞发布2019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市场份额。数据显示,阿里的支付宝独霸半壁江山,继续占据着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大份额, <详情>
2019-03-29 12:02:42
大数据 移动支付大数据:2018年较5年前增长超27倍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18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和《2018年第四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 <详情>
2019-03-20 12:45:49
医健资讯 互联网医疗在患者服务环节的“红利”是否消耗殆尽?
高歌猛进中,互联网在非医疗服务环节的作用是否已经发挥到极致?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