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店、裁员、劳资纠纷……当国内的电商借助“双11”大放异彩、春风得意时,实体零售的冬天却格外漫长。
据贝恩与凯度最近联合发布的《2016年中国购物者报告(系列二)》报告,2015年中国线上零售额较去年大涨36.5%。相比之下,线下快消品零售额2015年的同比增幅仅2.6%——这一数字在今年上半年更惨淡,只有1.5%。
实体零售一片颓势之中,大卖场、杂货店、超市这些传统业态无一幸免。倒是便利店“硕果仅存”:报告数据看,2015年便利店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13.2%,仅次于电商36.5%的增幅。
同样面临来自电商的客源分流挑战,“小而美”的便利店却清楚知道自己要讨好的是怎样一群人。便利店品牌罗森(LAWSON)方面曾向《好奇心日报》这么描述便利店的主流消费者:
独身、年轻、受过良好教育。喜欢用好东西,租在市中心一间90年代的老式公房里,家里没人做饭。
所以,便利店的画风理所当然就是这样:小包装、上新快,干净明亮,提供早餐和盒饭。
同时,这些目标客群的消费习惯也与过去大不相同。
以前,大家可能倾向去大卖场和商超定期囤货;现在,年轻人的购物更加随性和碎片化,“大部头”可以选择网购和送货上门,小物件则从家门口的便利店灵活补充。
除了精准定位做好本职外,便利店还懂得与电商竞争对手“优势互补”。
为了突显自己“一站式服务”的功能,便利店提供像是账单支付、票务等生活服务,如今,它还与天猫、京东等合作,成为电商们的网购自提点。一方面,凭借庞大的门店网络优势,便利店替电商减轻了“最后一公里”的派送负担,另一方面,它自己也从电商那分得了客流量——说不定你取个快递还会顺便消费呢。
便利店生意好做,所以你可能也留意到了,近年来它们在国内真的是越开越多。
上图可以看到,在2015年销售额高的前十大便利店中,像是美宜佳、全家、7-11、天福等便利店品牌在过去几年都在进行门店扩张。
其中,全家和7-11这两大外资品牌的门店主要布局在一线城市。而其他的品牌主要是区域型便利店。比如销售额排第四的天福,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而唐久便利店主要集中在山西省;排在第十的十足和之上便利店集中在浙江。
所以,如果哪一天,这些便利店品牌也扩张到了你老家——也许是三四线的小城镇,也没什么可惊讶的。套用上海华联罗森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晟今年7月接受采访时的话:“中国便利店的春天还没有到来。”
据澎湃新闻报道,目前在日本,每2000人就拥有一家便利店。而在中国,即便是上海,目前的水平也才每4000多人拥有一家便利店,发展空间仍然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