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DC圈3月14日报道: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网购,而一些不法分子也瞧准这个领域实施欺诈。由于责任主体确认难、维权成本巨大和举证困难等问题,此类纠纷一直很难有效解决。对此,有人大代表和律师建议政府部门应立法治理这一顽症。
案例:
个人信息泄露遭骚扰
今年2月11日,在福田上班的陈先生连续接到好几个自称是某购物网站卖家的电话,店址在福建。对方称,陈先生之前拍下一款手写板付款时,由于网络原因,款项被冻结了,还没有收到钱,要求陈先生重新再拍一次。“他还在QQ上发了一个网站链接给我,让我进去。”陈先生说,他一点开那个网页,杀毒软件就不断地弹出危险提示,而对方还问“你的银行卡里还有多少钱”。
陈先生怀疑对方是个骗子,便立刻上阿里旺旺联系原来的卖家,他的担心得到了证实。而商家也不清楚陈先生的个人的信息是怎么泄露的。
律师声音:
网购维权难度大
广东海际明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林武表示,在网络交易环境下,商家的真实身份和经营地址在网上要么残缺不全,要么根本看不到。维权时,商家与消费者往往并不同在一座城市。按照现行的法院管辖制度,网购的无纸交易使得交易履行地争议极多,而选择被告所在地法院起诉成本极大。
另外,举证困难也是一个“大困局”。按照民事诉讼法规定,诉讼的相关证据,书证应当提交原件,物证应当提交原物,提交原件或原物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交复制品、照片、副本、节录本。而网购绝大多数的交易环节都是通过互联网,在无纸的状态下完成的,取证十分困难。他建议:“要突破目前的困局,首先就是要完善消费者权益法,另应提高网购经营者的准入资格,并设立网购纠纷均由消费者住所地法院的专属管辖原则。”
人大代表:
网购监管需立法
市人大代表、罗湖区消委会主任杨剑昌表示:“现在网购货不对板、售假现象严重,监管查处难。网购监管,在法律上存在着空白点,应该出台法律规定或者有关条例,有针对性地监管网购中存在的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