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DC圈4月1日报道:电商业的行贿与索贿,在圈内人看来犹如围城,还没轮上的小供应商们,心中羡慕嫉妒恨,想着能买点资源壮大规模;另一边,真被“索”上门的供应商却有苦说不出,“不给钱没资源,给了钱没利润。”尽管此举有违法律,但受害商家主动检举的却是少之又少,对于整个行业而言,这无疑是无法言说的痛。
采购员心中有一笔账
“其实我还想(被索贿)来着,可惜都没资格被索贿。”赵森(化名)是一家规模不大的茶叶供应商负责人,几年来与国内众多电商平台都打过交道,但说到电商业的腐败,他反而显得有些无奈:“我们这些规模小市场份额小的企业是轮不上(被索贿)的。”赵森的一句玩笑话却道出了电商采购圈一个公开的秘密:想要被“索贿”,还得按资排辈。
目前,在各大电商平台都设有对外招商部,供应商想要入驻平台首先就要与这些招商采购专员打交道,与传统采购有所不同,电商平台的采购人员一手掌握着平台推广资源的分派权限,另外又要背负业务指标的重压,对于索贿的对象,他们很少盲目下手。一位采购人员向记者透露:“不是哪个供货商塞钱,他们都会收。真正的小卖家,产品开发、质量也跟不上,即便把推广资源给他们,也仅是昙花一现。”
事实上,能动谁,采购人员心中自有一本帐。他们对待供货商有自己的“二八”原则。“二”是行业内大牌所占的相对比例,这些是用来拉动客源或点击率的,采购人员不敢动,也动不了。除去采购们看不上眼的小商家,那些利润高,又有一定影响力的中等规模企业往往成为采购的目标:既能帮采购完成销售指标,又有利可图,于是难免中枪。
商家:隐形威胁 有苦难言
只要找准对象,就可一夜致富。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有些资深或者级别较高的采购人员开出的索贿金额往往是按销售结款额为单位计算的。据他所知,某大型电商平台的一位资深采购就曾向某奶粉品牌供应商索取“结款额5%”的高回报,“通常,普通品牌的奶粉上了电商平台一年的销售在1亿左右,结款额达到六七千万,5%的回报率也就是300万。”这与一个普通采购人员1万元左右月薪相比,差距明显。在独立观察员狄铁城看来,“一笔受贿金额超过采购员月薪是很普遍的。”
根据法律规定,企业工作人员受贿5000元以上就要受到刑事处罚,但到目前为止,因为索贿而被告发的采购人员却是少之又少。一位曾在某电商平台担任过法务总监的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在他从业四年以来,只经手过1起类似的案件。
除了取证有困难之外,商家不敢得罪采购人员是主要原因。供应商们对此早已达成了共识:国内主流的电商销售渠道就这么几家,采购人员间一互通消息,很快就会在圈内传开,得罪一个采购就等于把这一群体都得罪了。上述法律界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他目前正在处理的一起采购索贿纠纷中,受害的商家虽然对采购的不断索贿极度不满,但思前想后最终还是不愿通过法律手段公诸于众,生怕在电商圈无法继续生存。“采购人员只要利用份内的权力就足以整垮供应商,比如不下单,不给资源,他们手中可以选的供应商多的是,你怎么混?”
这种腐败对于电商企业本身是一种慢性的侵蚀,不仅导致整个平台与供应商关系紧张,还严重伤害了用户的体验,而这一类情况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富了采购,穷了企业。
这是电商高层们所不愿见的。一方面是下重手整治,去年一些大的电商将腐败员工送交执法机构处理。另一方面,为了预防犯罪,不少电商企业甚至重金激励,像京东给员工和高管较高的工资和年终奖励,卓越给员工股票和期权。
探索技术反腐 关闭权力寻租空间
去年发生在淘宝聚划算的店小二贪污案受到外界的广泛关注,在强力的打击下,店小二以及店家之间涉嫌不正当利益输送的空间受到显著遏制。电商独立观察员狄铁城认为:阿里反腐行动的关键是制度与技术的配合。“他们的反腐基本是从人治向依靠系统过渡,同时对内部框架重组:负责人员轮岗、决策团队化。因此与其说制度反腐,不如说是技术反腐。没有了人工的介入,自然也没有了权力寻租的空间。”
供应商也认同应该通过技术手段来关闭权力寻租空间。一位供应商表示,应该实施依托全系统的采购平台,“前后端全都依靠系统完成,比如,哪个商品好卖不好卖,好卖到什么程度,预计增长会有多少,系统会自动抓取数据,并完成下单。不要有人工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