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DC圈8月6日报道:大约十年前,有位在IT界德高望重的前辈曾说过:在中国搞电子商务是不切实际的,本质上是个伪命题。他大人给出的理由是:无奸不商——我们是造假大国,又不讲诚信。面对面做买卖都防人三分,更不必谈这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生意了。
那时我还在读大学,对此观点深信不疑。想不到没过几年,电商就起来了,阿里起来了,而且人还上市了,还破纪录了,我不得其解。等到自己去阿里呆了几年之后,弄明白了:原来是邪不胜正!
《国富论》里讲到:交换是人类固有的天性。电子商务减少环节,降低成本,信息极大丰富,做的是顺应人性的事,套时髦的说法,是正能量,所以它就能成。今天假货之泛滥,诚信之败坏,较之十年前有过之无不及。但电子商务却发展成中国大陆最有活力的领域之一,原因在此。
企业社交网络,与当初电子商务的处境颇为类似:一样是有理论依据,一样是有成功示范,却因国情不同而备受质疑。尤其认为:目前成熟的社交网络都是个人化、娱乐化的,在企业内根本不可能适用。
社交网络的本质是什么?本质是开放与共享。但企业2.0里讲到的“社交”,则在此基础上偏重知识传递。通过知识传递,激活个人能量,沉淀群体智慧。这一点是决定性的,把企业社交网络与大众化社交网络区别开来。要是没明白这一点,硬拿微博、微信的场景生搬硬套,自然会得出否定的答案。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企业社会化的到来,不是应不应该,只是早与晚的问题。当下,它固然会受到企业成熟度、劳动者素质、以及来自民族性格方面的负面影响,但逐渐强烈的需求最终会克服这些牵绊。
这些需求来自于哪?首先是经济转型。最近高层反复强调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可发展什么样的实体经济?听说温州生产的鞋革都够全世界人民穿了,总不能还搞“三来一补”吧。人口红利?正在消失。资源消耗?再弄就没了。投资拉动?往骆驼身上再放一根稻草。早有人指出,外需不振内需乏力,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让中国企业完成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换。而后者,正是企业社交网络与之匹配的服务对象。
其次是企业自身,过去劳动力便宜,一个不行招两个,现如今华为应届生起薪都快五位数了。各项成本的攀升正威胁着企业的竞争力。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有工具能帮助企业优化人力资源,挖掘团队的潜能,让员工能快速成长为行家里手,试问哪个老板会视若无睹?
再者,工作者也越来越有意愿加入企业社交网络,尤其是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的85、90后。还记得拒绝为央视主任订盒饭的实习生吗?这些互联网时代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拥有的平等意识和展示自我的需求,远比前辈们来得强烈。可以预料,在引导这些青年成长的道路上,企业社交网络不会缺席。
有人会问,你说的都是宏观展望。具体到市场现状,企业究竟能否接受自由话语权?究竟会不会为之买单?就“iWorker工作家”已有的付费用户来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家公司提出:“你们把发帖功能关了吧,太开放了我不喜欢。”虽然iWorker的核心诉求偏重于强化企业执行力,但从信息分享中得到意外收获的为数不少。
人类之所以被称为“高等动物”,是因为我们发展了非遗传性的继承方式,通过媒介把知识和传统传给后代。所以才进化的如此之快。知识传递与商品交换一样,是人类固有的天性。顺应并促进它发展的力量,就是正能量。开放与分享,如同民主与法治,是普世价值。没有什么合不合适,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企业社交网络尽管目前有阻力有尴尬,但我坚信它仍将发展,持续的发展,直到彻底颠覆传统的工作方式。原因还是那四个字:邪不胜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