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业内人说:从叮咚小区到陌陌,LBS社交的价值在哪儿
今年5月,来自上海的创业团队叮咚小区宣布获得亿级天使融资,并在短期内花费了大量的资金进行推广,终于在近日被迫调整方向。
不得不说,这是中国创业故事中最庸俗的危机套路。之所以会提到这个故事,并非由于故事主角所获得亿元天使或者烧钱玩法本身,而是因为这个项目在最开始所描绘的一个未来。
在5月份开始频频出现的关于叮咚小区的报道中,创始人梁昌霖一遍又一遍的解释:中国邻里间的社交关系本来是存在的,只是今天变弱了,叮咚小区希望建造新型的邻里关系。
老实说,重构新的邻里关系,这是我听得最惊悚的创业愿景。
彼时,我刚在《连线》上看完Balaji Srinivasan的《Software Is Reorganizing the World》。在这篇文章中,他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诞生,整个世界都开始在被重构,这种重构可能将会打破原有的因地域而形成的社区格局。
显然,Balaji的观点与叮咚小区的逻辑完全相反:叮咚小区希望构建的关系是基于既有的邻里位置关系,而Balaji则宣称未来的社区更多的将会由线上转移到线下而成,这种线上关系会超越了传统的地理位置上所构建的邻里关系——换句话说,Balaji的观点其实是在否认叮咚小区希望依托地理位置构建关系链的可能正在被侵蚀。
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我似乎更青睐Balaji,因为周遭的现实让它更具有说服力。
其中,最典型的例证莫过于那些尚未买房正在到处租住的程序员们了。对他们而言,线下社区更像是一个独立的寄居地,周围的人几乎与他没有关系。他们可以去另一个城市,甚至去另一个国家,然后再次形成同样的地域社区关系。从这个角度看,基于地域而形成的社区并不存在直接的社交关系。
在亿元融资横空出世5个月之后,叮咚小区进行战略调整,也从侧面验证了Balaji的观点。毕竟,没了资本支持的重构关系社区更像是空中楼阁。
当然,要聊的不只是叮咚小区。在叮咚小区这个案例中,我们还可以引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基于地理位置的社交有价值吗?
答案似乎必须是肯定的,因为陌陌已经证明了基于地域社交的可能。但对比叮咚小区之后,我却感觉这似乎更像是一场美丽的误会——它的兴起地域无关,或者说是没有直接关系。
尽管今天的社交产品众多,但其实有一个基本的逻辑是不能违背的:是需求产生联系,而不是地域产生联系。这个逻辑来源于人的行为能力变迁:随着经济演化,人们正在摆脱地域的限制,以前是地域产生联系,而今天更多则是需求产生联系。比如在农村,由于地域限制,社交基本基于地域产生;而在网络盛行的时代,互联网使得人们的沟通跨越了地域,社交就开始向人本身的需求开始转变。
陌陌同样如此。从表面看,陌陌是一款基于LBS的社交产品,但在其背后,依然隐藏着人本身的原始冲动(私以为无论陌陌如何演变,只要类似需求在,产品必然有此种形态),而LBS在其社交体系的构建中,只不过是一项最基本的功能,不过衡量社交成本的尺度之一。
而在这个观点的对立面,同样站着一个并不成功的例子——街旁,中国最早最知名的LBS应用之一。如果你还记得这个软件的话,那么你一定还记得你的使用场景:到了餐馆点餐完后,打开街旁进行签到,然后与朋友们交流。今天看起来,你在朋友圈的操作也不过如此,但请注意,朋友圈是在已有社交关系基础之上;倘若你是在街旁上看到一个附近的女生分享了一道菜,然后你想与之交流,她会怎么想?
当然,如果是陌陌,这个社交成功概率应该会高不少。
(作者:B座1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