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DC圈1月23日报道:QQ

这是目前用户量大的社交软件。最早开始用QQ应该是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那时候只能用电脑上网,QQ跟现在有很大的不同,他只是一个比较单纯的IM软件。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当时有同学特地去买红钻,红钻是QQ秀商城的会员,而QQ秀只是聊天窗口的一个展示而已。在2012年左右的版本中,QQ秀就开始被弱化变得可以关闭了。当然这可能是因为QQ电脑端的广告相比QQ秀更加有利可图,但同时也代表着QQ的重心有变化。

QQ一开始就不完全是一个熟人社交的软件,它很早有提供搜索用户的选项,所以它有着很高的兼容度。所以有QQ好友并不是一件多么大不了的事情,我可以在这个账号里加陌生人,也可以加自己的亲友,我不用担心,我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在移动端高度整合的QQ空间不要向陌生人出卖了我的私人信息。事实上,到目前为止,QQ已经变得十分"臃肿"了,在这里我可以跟人点对点或者对多点的聊天,可以进行LBS社交,可以进行基于兴趣的社交 (兴趣部落) ,可以写说说与博客 (Qzone) ,玩社交游戏 (手游) 。。。。。。总的来说,为了用户量,腾讯也没有特别的用途,它就是你必需的一个社交软件而已,或者说,接口。

说接口是因为,对于用户来说,它更重要的是一个账号。腾讯开放了平台之后,QQ登陆就成为了很多网站的一个选项,直接导入基本信息,降低了很多网站论坛的准入门槛。QQ为其合作伙伴导流,早些时候经常会有腾讯系的广告在电脑客户端弹窗,移动端也会有应用宝,手游等的强力推广。除了以前的易迅可能效果不太好 (毕竟花钱还是要慎重) ,其它的腾讯系产品都因为QQ用户的导入积累了大量用户,考虑到腾讯的产品做得也不赖。腾讯系产品在这方面有个优势就是,当一个产品需要社交因素的时候,我们不担心因为用户太少而达不到社交的效果,比如说腾讯的手游。

总的来说,QQ现在就是一个入口,尤其是在移动端。它可能真的提供给了你很多不需要的选项,但是对于社交的需求它确实几乎都能满足。对于那些愿意"将就"的用户,有个QQ也就够了。

微信 (Wechat)

微信也是腾讯的产品,也是受益于QQ用户导入的一个产品。它一开始是为了填补QQ在社交上的缺口,因为QQ的娱乐化倾向过于明显。

事实上我用开始用微信比较晚,应该是朋友圈出现之后的事情,迫于周围的人大量地开始用微信。大家一开始用微信主要是用它取代手机里的短信,这一类软件在手机网络进入3G时代后出现了很多,比如说米聊。用这些软件的前提是我们必须要有一个"账号",但是更重要的有足够的初始用户去吸引更多的人使用,腾讯有QQ这个先天优势,完成了从QQ到微信到通讯录的平滑过渡。当足够的用户开始使用微信的时候,再去基于通讯录添加好友就变得很轻松了。

至于为什么我们用微信不用QQ。腾讯在微信上其实一直很节制,它里面确实有很多东西,但是基本上不会烦人。"群聊"功能相对于QQ是相当弱化的,并且提供了更好的静默方式。微信集合的大部分功能都是比较"实用"的,"聊天"已经变成了使用微信的比较小的一部分了。刷朋友圈,用微信支付,查询各种服务号公众号等等。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微信一直只在移动端上发力,尽管在Mac上以及网页端都可以登录微信,但是却只能使用聊天功能。用户生产和发布消息的能力都被限制,最方便的只有对公众号链接的转发。朋友圈中的点赞也需要点击两下,而在微博或者Qzone中这个操作只需点一下。

很早以前用微信的时候,微信还主打过"摇一摇"以及"附近的人"这种功能,后来则比较明显地转向了熟人社交。加微信号基本上跟加手机号到了同一个级别,毕竟跟每个用户分组设置权限是少部分处女座强迫症患者才会去做的事情。微信在分组以及标签等设置上如此难用,估计也是希望用户把好友控制在熟人以内。这样在这个软件里能得到的东西才是足够"有效"的。

微博 (Weibo)

虽然很早以前有过唱衰微博的说法,但是微博从新浪分拆单独上市之后似乎还继续在增长。

微博最重要的用途就是关注公众人物以及公众媒体。如果只是公众账号的话,微信做得相当好,不仅可以对话,账号可以推送,还有按钮作为快捷方式。但是对于不定期发布消息的公众人物来说微信推送次数的限制是很不利的。从使用场景来看,用户在移动端和PC端都有从中获取消息的需求,这是其优势,但是也意味着使用频率总体来看是不高的。

既然是关注,也就代表着普通用户产出消息是不多的,转发占据了巨大部分。一是熟人中使用微博的并不多,并不能让人足够想去分享,二是普通用户没有话语权。普通用户产出消息多数是出于吐槽的目的,或者分享给特定的人。微博之前有学习G+添加权限功能,但是对于我周围的人来说,"好友圈微博"仍然是比较稀少的。

人人

这是我忍不住想要唱衰的一个社交网络。很早以前我们会把他称作中国的Facebook,但是现在来看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儿。

使用人人用户主要是高中生和大学生,从这个角度看,它以前的名字"校内"还是很恰当的。改名叫校内其实就是因为它想覆盖更多的用户群体,却不知道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家长都会被拒绝在"好友"的门外。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人人网就是对于自己教育经历的一个拓展。

使用人人的时候大部分人愿意发声,被转发往往却是"段子手"们才有的待遇,但是至少它的氛围决定了大部分人愿意产出消息,谁都有可能成为那个"段子手",当然这仍然是被线下的"地位"所决定的。

人人目前大的问题是应该内容产出的问题,真正的高质量的原创内容并不多,知名学生人物影响也有限,普通用户发布消息的积极性也不算高。身边大量的同学开始用知乎,豆瓣等基于兴趣或者知识的社交网络。

人人的运营也比较混乱,V7版本出现后各种乱七八糟的广告迅速攻占版面,网页端凌乱,移动端臃肿迟缓,用户体验非常糟糕。

当然大部分人仍然在书签里放上一个"人人网",然后隔一阵子看一看,毕竟很多人只有在人人上才能联系到,但是它已经不是以前那个让人忍不住刷上很久的那个人人了。

豆瓣

身边豆瓣的活跃用户并不多,归根到底应该是文艺青年不多。但是很多人都有豆瓣账号,并且有保持更新阅读,影视等方面的记录。

豆瓣近期在移动端上发力,豆列开始被大家广泛认知。于是朋友圈里也出现了一些来自豆瓣的推荐。

豆瓣是个有逼格的网站,连广告都让人讨厌不起来。

知乎

有很多原来在人人上活跃的用户转移到知乎。这些人原来就喜欢谈论一些知识性的东西,到了知乎后有更大的舞台会更愿意表现。

当然身边的人里绝大部分都是纯粹的阅读者,知乎里面有很多看起来很有营养的内容,可以看却写不出。闭嘴确实比抖机灵更适合这个社区里的大部分人。

知乎里的产出者主要是已经工作的有丰富社会经验与学识的人,以金融与互联网业从业者为主。对于学生来说,还有很多被称为"大神"的好友,集中于清北两校,既有竞赛党,也有大学里的学神,这些人也占据了很多周围的人的动态。

总的一点看法

QQ和微信是目前最主要的社交网络,主要是他们能够覆盖足够多地场景。从点对点,点对面,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社交手游到移动支付,轻度办公如PPT讲解传输文件,媒体分享,购物等等等等。

除此之外,微博主要是获取公众的信息,人人主要是延拓教育经历,知乎是基于知识和兴趣的社交,豆瓣是基于兴趣的社交。尽管他们的使用频率可能相对QQ与微信要低上不少,但是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他们更加倾向于获取信息而不是产生信息,这些基于共同点的社交会是更加吸引人的。至少在这些平台上的广告会是更加有价值的。

而对于我们这些用户来说,QQ和微信仍然会是稳定的社交网络,除非出现重要的技术革命导致腾讯落后。其它基于兴趣或者经历的社交网络只是一个时期的产品,当然自然会有后人接着用,但这种流徙的方向毕竟有可能改变。

关注中国IDC圈官方微信:idc-quan 我们将定期推送IDC产业最新资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支持

  • 高兴

  • 震惊

  • 愤怒

  • 无聊

  • 无奈

  • 谎言

  • 枪稿

  • 不解

  • 标题党
2017-04-07 14:02:14
互联网 机器学习+社交网络:你的很多小秘密就被读出来了
当Cambridge Analytica等大数据公司宣称自己影响到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后,它们立刻成为媒体关注的重点。 <详情>
2017-01-20 09:53:08
互联网 YouTube测试应用内通讯功能 向社交网络转变
虽然目前还不清楚谷歌是否会在未来向所有地区的用户推出该功能,但这项实验表明谷歌仍然在试图使YouTube向社交网络转变。 <详情>
2016-12-26 09:28:35
互联网 被忽视的“数字化霸凌” 社交网络兴盛让我们离伤害更近
面对浸淫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的未成年人们和他们的霸凌,对于诞生成长在在这个世代里的孩子们,我们的心声在在将近一百多年前就已经被人道出: <详情>
2015-12-16 14:02:09
互联网 都在寻找社群,但社群的商业价值在哪?
除了形成一个高度活跃化的松散社区之外,社群的建立将可以帮助企业和用户之间增加深入互动,通过社会化媒体工具持续向用户输出有价值的信息,加深用户对于企业的印像并最 <详情>
2015-06-03 09:50:16
互联网 百亿美金市场潜力凸显 图片社交有啥新玩法?
社交产品因为高频、数据、用户结构稳定等优势,在商业价值上一直得到资本市场的热捧。而在国外百亿美金级的图片社交在国内才刚刚开始。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