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DC圈9月2日报道:而就国内来看,据报道,全国艺术品电商逾千家,似乎,艺术品电商热潮正风生水起。然而,就在亚马逊开卖艺术品的第二天,美国经济学家泰勒・科文却毫不留情地指出,一件艺术品出现在亚马逊艺术网站是一种侮辱,会让它掉价;电商平台更适合“海报、低质量的石版画、丝网版画”,而非“真正的艺术品”。那么,艺术品电商热潮是否真的来临?网络交易平台到底在艺术品层面能做到多高端?对传统的艺术品经营模式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对此,业界专家有话说。
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王凤海:高端艺术品不适合线上拍卖
在我看来,如果线上拍卖和线下拍卖结合得好,将会有力地推动拍卖业的发展。但是高端的艺术品,确实不合适单纯的线上拍卖。
我从1994年就开始关注拍卖业,基本每年都要到国外考察,跟英美等国家的拍卖协会也交换过意见,很早就感觉到网上拍卖是未来市场的一个发展方向。因此,1999年,我在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工作时,就组织过一次网上拍卖的研讨会。可惜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关注。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我国的“拍卖法”和后来的相关管理办法,都没有对网上拍卖做出较好的规范。近几年,随着网络的普及,艺术品电商平台才逐步为人们所重视。
无疑,电商平台自有其优势:首先,与现场拍卖相比,节省了制作图录的费用,同时可用3D技术展示拍卖标的风貌;其次,可以随时调整标的,印发图录所受到的局限迎刃而解;第三,传播范围比纸质媒介要广阔宽泛得多;第四,不受时空的限制,竞买人随时随地可以“应战”。另外,能够起到很好的保密作用。现场拍卖,有的人一看到书画鉴定专家、玉器鉴定专家举牌,便不管自己懂不懂这件宝贝就忙着上演对攻大戏,以抢到手为己任。在一些人看来,这样既能买得放心,心理上也会产生一种横刀夺爱的快感。而网络拍卖可以避免这种故意“抬杠”,客观上能更好地反映拍品的真实价格。
但是,无论科技如何发达,电商平台都不可能取代现场拍卖。因为拍卖师的临场发挥、情绪调动、随机应变是机器所无能为力的。我曾客串过一个标的的拍卖,拍的是葛优的一件T恤衫,当时T恤衫一展开,就引来哄堂大笑。我拿起麦克风走到竞买人中间大声说道:“现在我的感觉跟大家一样,提到葛优两个字就想笑。提到葛优两个字就会有一种莫名的喜悦,就会想到《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葛优已经成了贺岁片的代名词。”我这么一说,就把现场的气氛调动起来了,最终这件T恤衫从第一口价十元喊到了近两千元。如果是网上交易,那大家只能按部就班跟着自己的心理价位走,恐怕不会拍到这么高。
同时,线上拍卖存在着法律法规方面的先天性缺陷,像“拍卖法”规定,拍卖活动应当由拍卖师主持,拍卖中应当制作拍卖成交确认书和拍卖笔录,成交的应当由买受人签字,这些网上拍卖如何做到?还需有关部门尽快研究相应的制度,以保障其健康发展。
另外,在目前这种市场状况下,价值高的拍品,并不适合单纯的线上拍卖。因为这和市场的信用体系、政府的服务功能和拍卖公司的专业化程度息息相关。在鉴定不可靠、服务不到位的情况下,大家对现场拍卖都尚且不放心,何况网上只凭照片为证,叫人如何买得放心、拍得舒心?
上海博古斋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东溟:艺术品电商平台难成主流
对于所谓的艺术品电商热潮来临,我持保留意见。因为电子商务有其无法克服的缺陷,在艺术品交易中显得尤为突出。
首先,艺术品电商平台,缺乏最重要的互动过程。藏家购买艺术品,必须通过近距离欣赏,才能真正被打动。如果被简化为在屏幕上点点看看,那人与艺术品之间直接交流的乐趣就会丧失殆尽。哪怕是3D效果图,也还是图片,缺乏打动人的质感。
其次,艺术品电商平台无法为真实性提供有效保障。艺术品的唯一性导致其不像其他很多商品可以存在一星半点瑕疵,任何小毛病都可能导致一件艺术品的价值大打折扣,完全依靠图片,而且是极有可能经过处理、美化的网络电子图片,更不靠谱。
在我看来,电商平台主要适合经营工艺品等较低端的艺术消费品,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可行性也大一些,因为他们自己可以提供一些辅助证明的证书。像嘉德在线做了这么多年,已经算是很成熟了,主要推出的仍是较为低端的艺术品和工艺品。同时,它也配备一个实体展示厅,买家随时可以到场看实物。说到底,艺术品电商平台最终还是要依赖现场,而且不像拍卖,只需预展两天,必须有相对固定的场所,持续较长时间。因此,网络拍卖可以省下酒店和预展场地的租金,但相关的支持要做得更周到,对拍卖公司其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可见,网络平台对实体的画廊和拍卖行,很难产生真正有震撼力的冲击。我听说亚马逊网站上最贵的一张油画作品标价达到四百多万美元,国外的专家都认为那不过是一种宣传策略,根本不可能卖出去。我想,即使成功卖掉,也不过是个案,对市场的正常模式不会造成任何压力。
当然,电子商务可以跨地区服务,信息的发布渠道更通畅,这是其不可抹杀的优点。如果作为艺术品交易的一种补充、辅助方式,还是比较可行的。要成为主流,恐怕没门。